劉好仃站在窗邊,手裡捏著一張紙條,上麵是他昨晚寫下的幾個關鍵詞:“培訓升級”、“小組組建”、“資源整合”。陽光透過玻璃照在他身上,暖洋洋的,讓他想起前些天演練後大家笑作一團的樣子。
“得趁熱打鐵。”他自言自語了一句,轉身走向會議室。門還沒推開,就聽見裡麵已經有人在說話了。
李姐正坐在桌邊翻筆記本,小林抱著電腦調試投影儀,王師傅則靠在椅子上,腳翹得老高,嘴裡還叼著根草莖——也不知道是從哪撿來的。
“來啦?”王師傅看到劉好仃進來,把腳放下,“我猜今天不是要開會,就是又要搞什麼新點子。”
“你這話說得像是我要請你們吃苦瓜。”劉好仃笑著坐下,“昨天演練結束大家都挺有乾勁的,我覺得是時候推進下一步了。”
“啥下一步?”小林抬頭問。
“咱們現在應急反應快了不少,但還不夠。”劉好仃把紙條放在桌上,“接下來我們要製定一個能力提升計劃,目標是讓整個團隊的危機應對能力再上一個台階。”
李姐點點頭:“你是說,不光是練熟流程,還要全麵提升?”
“沒錯。”劉好仃環視一圈,“咱們需要更係統的培訓,還有專門的應對小組,關鍵時刻能頂上去。”
話音剛落,氣氛就有些凝重了。
“係統培訓?”小林皺眉,“那得花不少時間吧?現在生產任務也緊。”
“還有預算問題。”李姐補充,“如果請外麵專家講課,費用可不低。”
“部門之間也可能爭人。”王師傅慢悠悠地插嘴,“誰不想自己部門出個精英組?”
劉好仃笑了笑:“我知道大家擔心什麼。咱們先不急著定方案,先聊聊各自的顧慮。”
會議桌頓時熱鬨了起來。
小林覺得實戰演練更重要,光聽理論沒用;李姐則認為理論基礎打牢了,才能舉一反三;王師傅最實際,直接問:“要是培訓占用了正常工作時間,績效會不會受影響?”
劉好仃聽著聽著,心裡反而踏實了。以前開會,大家要麼沉默,要麼敷衍,現在一個個都搶著發言,說明是真的在意這件事。
“你們說得都有道理。”他等大家說完才開口,“我們不能隻練手,也不能隻學理論。這兩者必須結合。至於時間和預算的問題,我們可以想想彆的辦法。”
“比如?”李姐追問。
“比如合作培訓。”劉好仃眼睛亮了,“我們可以找幾家同行企業一起辦培訓班,分攤成本。另外,廠裡其實也有內部資源可以利用。”
“你是說老陳?”小林突然反應過來,“那個退休又返聘回來的老技術員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他在大廠做過十幾年的危機管理,經驗比很多專家都強。隻是平時低調,大家都沒注意。”
李姐聽了若有所思:“如果真是這樣,那確實是個寶藏人物。”
“不過,培訓隻是其中一部分。”劉好仃接著說,“我還想成立一個危機應對小組,專門負責複雜情況的處理,同時也能帶一帶其他同事。”
“哦?選人標準是什麼?”王師傅來了興趣。
“能力和素質。”劉好仃語氣堅定,“不是看哪個部門推薦的人多,而是誰能真正扛得住壓力、做出判斷、協調各方。我們會組織一次公開選拔,讓大家公平競爭。”
“那我可以報名嗎?”門口傳來一個聲音。
眾人回頭,看見是一個年輕的實習生阿浩站在門口,臉上帶著一絲緊張,但眼神很亮。
“當然可以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隻要你想成長,機會就擺在麵前。”
阿浩走進來,在角落裡坐下,悄悄翻開筆記本,開始認真記錄。
會議繼續進行,討論逐漸從分歧轉向共識。大家開始提出具體的建議:培訓內容要分層次,新手和老員工不一樣;模擬場景要多樣化,不隻是設備故障,還得包括環保檢查、輿情應對甚至突發天氣災害;還有人提議建立一個“能力成長檔案”,每個人的進步都能看得見。
劉好仃一邊聽,一邊記,心裡越來越有底。他知道,這個計劃不可能一開始就完美,但隻要方向對了,剩下的就是一步步去打磨。
“行,那就這麼定了。”他最後總結,“下周開始,我們正式推進能力提升計劃。先啟動培訓模塊,然後是小組選拔,每一步都要有反饋機製,隨時調整。”
散會後,大家陸續離開,隻剩下劉好仃一個人還在會議室裡整理筆記。
窗外,幾隻麻雀落在窗台上,嘰嘰喳喳地叫著,像是也在為這個新的開始歡呼。
他拿起筆,在紙上寫下:
《危機應對能力提升計劃草案)》
第一項:係統培訓
第二項:實戰演練
第三項:人才選拔
第四項:成長追蹤
寫完最後一個字,他抬頭看了看窗外,天色已經開始泛黃,遠處的廠房輪廓在夕陽下顯得格外清晰。
他站起身,伸了個懶腰,準備下班。
就在他關燈出門的一瞬間,身後傳來一聲輕微的“哢噠”聲,像是有人輕輕合上了門。
走廊儘頭,燈光昏黃,腳步聲漸漸遠去。
一隻蝴蝶停在窗台上,翅膀微微顫動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