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從玻璃穹頂斜切進來,落在會議室的白板上,映出“傳承效果評估”五個字的影子。劉好仃坐在會議桌一頭,手裡捏著一支藍色白板筆,眼神掃過麵前一遝厚厚的調查問卷。
小周和小林已經到了,正低頭翻看各自手裡的資料。空氣裡飄著一股咖啡味,還有點新打印紙的油墨氣息。
“咱們得把這次評估搞得紮實些。”劉好仃開口,聲音不大,但帶著股乾勁兒,“不能光看數據表麵熱鬨,關鍵是要看出文化是不是真的紮進員工心裡了。”
小林點點頭:“我昨天抽樣看了幾個車間的反饋,確實有些人的回答挺敷衍的,像是趕工似的隨便填的。”
“這不怪他們,大家忙嘛。”小周插話,“不過我們得想辦法讓他們覺得這事跟自己有關,不是走個形式。”
劉好仃笑了笑:“所以今天開這個會,就是想看看怎麼讓評估既輕鬆又有效。”
小周掏出手機,調出一張圖:“我昨晚做了個投票小程序,可以嵌在內部app裡,答題還能抽獎。獎品我已經報上去批了,是廠裡定製的文化t恤。”
“你小子腦瓜靈。”劉好仃誇了一句,“不過還得加點人情味,不然光靠抽獎也不夠。”
他頓了頓,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三個關鍵詞:真實、共鳴、參與感。
“上次分享會上,有個小夥子說得好,‘文化不隻是聽彆人講,還得讓人願意講、敢講、講得好’。這話我一直記著。”
小林抬頭:“那我們可以安排一對一訪談,尤其是那些不太愛說話的老員工,讓他們慢慢說出自己的想法。”
“對,這樣也能發現問卷沒問到的問題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另外,我們得請專業的人來幫忙分析這些數據,彆讓我們自己瞎猜。”
小周眨眨眼:“您這是要搞個‘文化調研組’?”
“差不多吧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這不是一個人的事,是整個團隊的事。如果這次評估能發現問題,並且解決掉,那接下來的文化活動才能真正落地。”
他看著窗外的廠房,陽光灑在玻璃幕牆上,折射出一片片金光。
“咱們才剛開始呢。”
評估工作很快鋪開了。
小周設計的小程序上線第一天,點擊量就破了千。雖然有部分員工是為了抽獎來的,但也有人認真留言:
“以前覺得企業文化就是牆上貼的口號,現在發現,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故事的一部分。”
“聽了老李的故事,才知道當年他們是怎麼扛過設備故障的,感覺挺佩服他們的。”
也有吐槽的:
“視頻太短了,還沒聽明白就結束了。”
“分享會能不能放點輕音樂?太安靜了反而有點尷尬。”
與此同時,麵對麵的訪談也同步進行。
一位年近六十的老焊工坐在休息區角落,一邊喝茶一邊慢悠悠地說:“你們這個活動挺好,但我還是更喜歡乾活的時候聽廣播,那種氛圍不一樣。”
“您覺得哪裡不一樣?”負責記錄的小林問。
“廣播裡說的是過去的事,你們說的是身邊的人。”老焊工抿了口茶,“聽著親切,但也容易被現實打斷。”
這句話被小林記了下來。
另一邊,一位剛入職三個月的實習生撓頭道:“其實我挺想參加的,但每次都在加班,時間對不上。”
“下次我們會考慮錯峰安排。”小林邊記邊回應。
幾天下來,信息彙總了一大堆。
劉好仃看著電腦屏幕上的初步分析報告,眉頭微微皺起。
“整體來看,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提升了,但深度理解還不夠。”小周指著圖表解釋,“特彆是年輕員工,很多人覺得‘文化是個好東西,但跟我關係不大’。”
“問題出在哪?”劉好仃問。
“可能是形式太單一了。”小林翻著訪談記錄,“比如線上傳播雖然覆蓋麵廣,但缺乏互動;線下活動雖然氣氛好,但頻率不夠高。”
“還有一個細節。”小周補充,“我們在訪談中發現,有些員工提到老傳統和現在的活動之間有些脫節。比如,以前師傅帶徒弟講究‘手把手教’,但現在更多是標準化流程,這種變化他們還沒完全適應。”
劉好仃沉思片刻,點了點頭:“看來我們不僅要講故事,還要幫大家找到新舊之間的連接點。”
他轉頭看向小周:“你那個小程序,能不能加個功能,讓大家匿名提建議?”
“沒問題。”小周立刻應下,“還可以做個‘文化詞雲’,把大家常用的詞列出來,直觀展示他們眼中的文化是什麼樣的。”
“好主意。”劉好仃眼睛亮了些,“再想想,有沒有什麼方式能讓員工主動去挖掘身邊的故事?”
“比如……設立一個‘文化推薦官’的角色?”小林試探性地說,“誰要是發現了好故事,可以主動上報,然後由我們整理成素材發布出去。”
“嗯。”劉好仃若有所思,“這樣不僅能調動員工積極性,還能豐富我們的內容庫。”
他合上筆記本,站起身走到窗邊。
廠區依舊忙碌,機器聲此起彼伏,但這一次,他仿佛聽見了另一種聲音——那是屬於每個普通員工的聲音,藏在日常的縫隙裡,等待被聽見。
“下周繼續。”他說,語氣堅定。
小周按下錄音筆,收起筆記本,忽然想起什麼:“對了,劉哥,您之前說‘如果這次評估能發現問題並解決,後續會有質的飛躍’,這話說得真提氣。”
劉好仃笑了笑:“因為我知道,隻要我們肯聽、肯改,文化就不會隻是牆上的標語。”
窗外,一輛滿載玻璃的貨車緩緩駛出廠門,車尾揚起一陣塵土,在陽光下像是一場微型的金色風暴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