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從會議室的百葉窗斜切進來,在長桌上畫出一道道金色條紋,像誰隨手撒下的琴鍵。劉好仃坐在桌邊,手裡握著一杯溫熱的茶,杯子是廠裡多年前發的紀念品,杯壁上印著一句“團結奮進”的口號,已經模糊得快看不清了。
小周和小林並排坐在對麵,筆記本攤開,筆尖懸在紙上,卻遲遲沒動。
“座談會昨晚結束得挺晚吧?”劉好仃吹了口氣,抿了一口茶,“大家都說了啥?”
小林點點頭:“反饋挺多的。年輕員工普遍覺得以前的活動太單向了,像是‘老師講學生聽’那種,聽得懂就懂,聽不懂也就算了。”
“他們想要點啥?”劉好仃問。
“互動。”小周搶著說,“比如讓他們自己講、自己演,或者搞個角色扮演什麼的。有個新來的小夥子還說,要是能玩點‘穿越’的遊戲就更好了。”
“穿越?”劉好仃挑眉,“你是說讓他穿上咱們當年的工作服,去老車間體驗一下?”
“差不多。”小周笑,“他覺得那樣更有代入感。”
劉好仃低頭在本子上記了幾筆,忽然抬頭:“那我們就來點真的。”
會議室裡安靜了一秒,接著小林忍不住問:“怎麼個‘真的’法?”
“角色扮演、小組討論這些形式,不能隻是走個流程。”劉好仃放下筆,“要讓員工真正進入角色,把文化變成他們的‘親身經曆’。”
小周眼睛亮了起來:“就像沉浸式劇場一樣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我們不光講故事,還要讓人走進故事裡,成為故事的一部分。”
小林翻著筆記,皺眉:“問題是,這種形式成本會不會太高?而且……萬一沒人願意演怎麼辦?”
“演戲又不是拍電影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你小時候沒演過課本劇?穿個圍裙、戴個帽子也能演。”
小周忍不住笑出聲:“那咱們這回是演《玻璃廠的一天》?”
“可以叫《我的第一課》。”劉好仃認真地說,“每個新員工入職三個月後,都要準備一個自己的故事,然後選幾個改編成情景劇,大家一起演、一起討論。”
小林看著劉好仃,慢慢點頭:“聽起來有點意思……不過得有模板吧?不然大家不知道該怎麼講。”
“模板我來想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“我們可以設計一套‘故事卡片’,每個人抽一張,上麵寫個主題,比如‘第一次獨立操作設備’、‘最難忘的一次加班’之類的,再配上一些引導問題。”
“道具呢?”小周問,“你說的角色扮演,總不能空著手演吧?”
“當然要有。”劉好仃想了想,“我們可以做幾套代表不同崗位的工牌、工作日誌,甚至是一些象征性的徽章——比如‘堅守三十年獎’、‘最佳新人獎’什麼的,讓大家在演的時候更有身份感。”
小林笑了:“這聽著像遊戲裡的成就係統。”
“那就當成遊戲來做。”劉好仃一錘定音,“我們要做的不是灌輸,而是激發。讓員工願意主動參與,而不是被動接受。”
氣氛漸漸熱烈起來,三個人開始圍繞這個核心,一點點勾勒出改進方案的輪廓。
但很快,新的問題來了。
“可是……”小林遲疑了一下,“這樣做的話,組織起來會不會很麻煩?特彆是要安排人負責劇本、排練、主持,還得協調時間。”
“還有預算。”小周也開口,“道具、場地、獎品,都是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