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玻璃廠食堂門口,手裡拎著一遝表格。晨光透過玻璃窗灑在他身上,暖洋洋的,像被誰輕輕拍了兩下肩膀。
“今天是機製上線後的第三天。”他一邊翻著手裡的數據表,一邊對身旁的小林說,“你覺得現在員工們的狀態怎麼樣?”
小林喝了口豆漿,含糊不清地答:“比以前積極多了。昨天下午我路過三號車間,看見老張帶著幾個新人在那邊練‘文化口號’,那嗓門,差點把屋頂掀了。”
劉好仃笑了笑,沒說話。他知道,這正是他們想看到的變化。從獎勵機製正式落地那天起,整個廠區仿佛都被注入了一股新鮮空氣。不是那種打雞血式的興奮,而是一種慢慢發酵的熱情。
“走吧。”他說,“咱們先去車間看看。”
走進一號車間時,正巧趕上早會結束。幾個工人圍在一起,手裡拿著手機,笑得東倒西歪。
“你們這是看啥呢?”劉好仃湊過去問。
“劉哥你快看!”一個年輕工人點開屏幕,“這是上周五活動的照片,小周把視頻剪成搞笑版了,發到群裡後大家都笑瘋了。”
視頻裡,老李正一本正經地念企業文化口號,結果念錯詞了,臉紅得像個番茄。背景音裡還有人喊:“再來一遍!再來一遍!”
劉好仃也忍不住笑了,“老李啊老李,你可是咱們的文化標兵,怎麼還能出這種糗事?”
“人非聖賢嘛。”老李從角落探出頭來,“再說了,現在有徽章獎勵,大家都不怕露醜了。”
這話倒是真的。自從機製上線,員工們的參與熱情肉眼可見地提升。以前開會總有人溜號,現在連最不愛說話的老王都會主動舉手發言。
劉好仃低頭看了眼手裡的表格:參與人數比上月增長37,心得體會提交率提高了52……數字不會騙人。
“看來這套機製,還真有點意思。”他自言自語道。
中午吃飯時,劉好仃特意觀察了一下食堂的情況。原本冷清的午餐時間,現在變得熱鬨起來。不少人在討論各自獲得的徽章等級,還有人拿出手機展示自己的“升級進度條”。
“銅徽我都拿到了。”一個女工炫耀似的亮出手腕上的徽章貼紙,“不過我想衝銀徽,還得參加兩次活動才行。”
“你要是能帶三個新人一起加入,說不定直接跳級了。”旁邊的同事打趣道。
劉好仃聽在耳裡,心裡一陣欣慰。這才幾天工夫,員工們已經開始把這套機製當成一種“遊戲”來玩了。這正是他們設計之初想要的效果——讓企業文化傳承不再是枯燥的任務,而是變成一件有趣的事。
“你看,那邊那個新來的小夥子。”小林突然指著不遠處的一桌,“聽說他剛來不到一個月,但已經申請了三次活動,還寫了兩篇心得。”
劉好仃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,果然看見一個年輕人正埋頭寫著什麼,桌上擺著一份寫滿字的a4紙。
“不錯啊。”他說,“看來我們這套機製,對新人也有吸引力。”
下午兩點,劉好仃和團隊成員在會議室碰頭,開始整理前兩天收集到的數據。
“總體來看,效果確實不錯。”小周一邊投影圖表一邊說,“尤其是三號車間,參與率提升了近七成。”
“這個車間之前是最難搞的。”小林插話,“我記得去年組織團建的時候,他們那一組幾乎沒人願意動。”
“這次他們居然成了‘排頭兵’?”劉好仃有些意外,“怎麼回事?”
“可能是他們的班組長換了。”小周調出數據對比圖,“新來的組長叫陳偉,他自己拿了個金徽候選資格,帶動作用很明顯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在筆記本上記下了“陳偉”這個名字。他決定找個機會親自去看看這位“文化帶頭人”是怎麼做的。
“不過也發現了一些問題。”小周繼續說,“比如有些員工雖然參與度高,但對企業文化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表麵。”
“這個很正常。”劉好仃說,“我們要做的是引導,而不是灌輸。文化不是考試,它需要一點一點滲透進日常。”
“那要不要調整一下後續的培訓內容?”小林問。
“先不急。”劉好仃看著白板上的數據,“等觀察期過了再說。現在最重要的是保持住這股勢頭。”
傍晚時分,劉好仃一個人走在廠區的小路上。夕陽把廠房的玻璃幕牆染成了金色,遠處傳來機器運轉的聲音,混著工人們下班前的談笑聲,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麵。
他掏出手機,翻了翻這幾天的記錄。一條條信息、一張張照片、一個個笑臉,都在告訴他一件事:機製,正在起作用。
“也許,這就是文化真正的模樣吧。”他輕聲說道。
就在這時,身後傳來一聲熟悉的招呼:
“劉哥!”
他回頭一看,是那個寫心得的年輕人。
“你怎麼還沒走?”劉好仃笑著問。
“我在等您呢。”年輕人臉上帶著點緊張,“我想問問,如果我現在申請銀徽,是不是可以更快點?”
劉好仃愣了一下,隨即哈哈大笑:“你想衝級?行啊,我支持你!不過彆著急,文化這東西,得慢慢來。”
年輕人點點頭,眼神卻依舊堅定。
劉好仃看著他的背影,忽然覺得,這趟觀察之行,才剛剛開始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