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邊,手裡捏著一張打印紙。窗外的玻璃幕牆在晨光中泛著柔和的銀灰,像一麵被擦亮的鏡子,映出他略顯疲憊卻透著興奮的臉。
那張紙上是一份行業技術報告,是昨天晚上他無意間翻到的一篇文章。標題很普通:《2025年建築玻璃材料創新趨勢》。但內容讓他越看越坐不住。
“智能調光玻璃”、“自清潔塗層”、“超薄柔性玻璃”……這些詞像是從科幻片裡跳出來的,可它們正真實地出現在同行企業的宣傳冊上,甚至已經投入量產。
劉好仃把紙輕輕放在桌上,目光落在桌角那個小小的金屬徽章——那是前幾天剛發下去的金徽,代表著企業文化傳承中的最高榮譽。它靜靜地躺在陽光下,反射出一圈圈微光。
文化這事兒,算是穩住了。員工們現在不隻是掛在嘴邊,而是真的在用行動去理解、去踐行。可企業要往前走,光靠文化還不夠。
他歎了口氣,拿起手機,翻到一個老朋友的微信對話框。
對方是做玻璃設備代理的老李,在業內混了二十多年,消息靈通得很。
【你那邊最近有啥新技術動向?】
【我們廠現在有點落後了,想看看能不能趕上點風口。】
消息剛發出去,對方就秒回了一個語音:“喲,劉哥今天怎麼突然關心起技術來了?”
劉好仃笑了笑,點了語音播放。
“我這不是被你們刺激到了。”他回了個文字,“你們朋友圈裡天天曬什麼‘納米鍍膜’、‘ai質檢係統’,搞得我都快以為自己還在九十年代上班。”
語音又來了:“哈哈,你要是真想了解,下周有個華南玻璃技術展,我在裡麵有個熟人能帶你進去轉轉。正好有些新設備剛發布,你可以親眼看看。”
劉好仃眼睛一亮,立刻回複:“行啊,給我安排個時間。”
掛掉手機,他重新坐下,盯著那份報告看了好一會兒,然後打開電腦,在搜索欄裡輸入:“玻璃技術創新案例”。
頁麵跳出的結果讓他愣了一下——竟然有上百頁的內容,而且很多都是近兩年才出現的技術突破。
他隨手點開幾條,越看越覺得頭皮發麻。
原來彆人早就不是在拚誰的爐子燒得更旺,而是在拚誰的算法更聰明、誰的材料更輕薄、誰的產品更環保。
“咱們還是太傳統了。”他喃喃自語。
這時,門被輕輕敲響。
進來的是小周,團隊裡最年輕的小夥子,負責數據分析和流程優化。
“劉哥,數據出來了。”小周一邊說一邊遞來一份報表,“上周整體生產效率提升了8.3,尤其是三班的表現特彆突出。”
劉好仃接過報表,點點頭:“不錯,看來大家是真的把文化理念融進去了。”
小周笑著說:“您該高興才是。”
“我是挺高興。”劉好仃指著桌上的報告,“不過,我也開始有點擔心了。”
“擔心什麼?”
“文化是根,技術是枝。根紮穩了,枝不長,樹也長不大。”
小周聽出了他的意思,皺眉道:“您的意思是……我們現在技術方麵有問題?”
劉好仃沒有直接回答,而是把那份行業報告推過去:“你自己看看。”
小周低頭掃了幾眼,臉色慢慢變了。
“這些都是……新材料?”他抬頭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