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短期來看是這樣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從長遠看,效率反而更高。因為每個人的問題不一樣,針對性強,效果才會更明顯。”
“那怎麼分類呢?”阿梅問。
“我們可以按照薄弱環節來劃分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幾個關鍵詞:
應急反應遲緩
團隊協作意識不足
工具使用不熟練
操作流程掌握不牢
“每個類彆下麵放幾個典型代表,然後由對應的評估員負責跟進。”他說,“比如小周擅長應急演練,就可以帶‘應急反應組’;阿梅溝通能力強,可以負責‘團隊協作組’。”
“聽起來可行。”小周點頭,“但我擔心的是,這些員工會不會覺得被區彆對待?”
“這個問題我也想過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所以我們要強調,這不是懲罰,而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快成長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而且,這種形式其實也能激發一些人的積極性。”阿梅補充道,“比如有些人知道自己某個方麵特彆強,可能會主動去幫助彆人。”
“沒錯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我們還可以設立一個‘導師機製’,讓那些在某方麵特彆出色的員工,帶一帶其他同事。”
“這樣一來,既能提高整體水平,又能增強團隊凝聚力。”小周眼睛一亮。
“對。”劉好仃滿意地笑了,“接下來,我們就按這個思路來製定具體計劃。”
會議結束後,劉好仃回到辦公室,窗外已經飄起了細雨,車間屋頂的玻璃反射著水珠的光澤,像是撒了一層碎銀。
他拿出筆記本,翻開新的一頁,在標題欄寫上:“個性化培訓計劃”。
然後他開始逐條列出:
目標明確:每位員工至少掌握兩項核心技能,短板項目必須達標。
小組製推進:按薄弱項分組,每組配一名指導員。
定期反饋機製:每周一次進度彙報,及時調整訓練內容。
激勵機製:設立“進步之星”、“最佳搭檔”等獎項,鼓勵良性競爭與互助。
靈活調整空間:允許員工提出修改建議,確保計劃貼合實際需求。
寫著寫著,他忽然停了下來,目光落在昨天小周提到的那個“波動大”的員工——王工。
他記得那人的眼神,有一種不服輸的勁兒,隻是還沒找到合適的方向。
“也許,這才是真正的挑戰。”劉好仃低聲自語。
他知道,接下來的培訓,不隻是技術的提升,更是心態的重塑。
而他自己,也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、調整,才能真正幫到每一個人。
手機震動了一下,是阿梅發來的消息:“劉哥,計劃初稿我整理好了,發群裡你看下?”
他回了個“好”,然後望向窗外,雨還在下,車間的燈卻亮得像星星。
他知道,明天的工作,又要開始了。
可這一次,他不再是孤軍奮戰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