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怎麼辦?”阿梅問。
“換個說法。”劉好仃想了想,“下次打之前先發個短信,說明我們的來意,並且強調不會占用太多時間。”
“再加上小禮物?”小周補充。
“沒錯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我們要讓客戶覺得,花幾分鐘回答問題,能換來一些實用的小東西,也不虧。”
於是,團隊迅速調整策略,先發短信預約,再打電話跟進,同時附贈禮品信息。
效果果然好了不少。
“有個客戶還問我能不能多填幾份問卷。”小周得意地說,“他說他朋友也想參加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這就對了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當客戶覺得這件事對他們有利時,自然就願意配合了。”
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——有些客戶雖然願意填寫問卷,但內容卻模模糊糊,難以理解。
“有個客戶寫‘產品還可以,就是不太行’。”阿梅無奈地看著屏幕,“這是誇還是貶?”
“還有個客戶寫‘包裝看著挺高檔,其實很一般’。”小周搖頭,“這到底是滿意還是不滿意?”
“這就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溝通的地方。”劉好仃分析道,“這時候不能隻看文字,還得通過後續的電話回訪,引導他們表達清楚。”
於是,團隊又開始了新一輪的“追問”。
“您好,我是深圳玻璃廠的客服專員,關於您之前填寫的問卷,有幾個問題想跟您確認一下……”
一次次通話下來,原本模糊的信息逐漸清晰,團隊也開始掌握了一些規律。
“我發現有個客戶連續兩次都提到‘希望產品更環保’。”阿梅記錄道,“這可能不隻是他一個人的想法。”
“還有一個客戶說‘你們的產品顏色選擇太少’。”小周翻著記錄,“這可能是我們設計上的盲區。”
“這些都要記下來。”劉好仃認真地說,“這些都是未來的改進方向。”
就在大家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,一個新的挑戰出現了——某些類型的客戶反饋數量明顯偏少。
“工業客戶這一類隻有七個反饋。”小周彙報數據時皺眉,“而我們預估的是至少二十個。”
“這不行。”劉好仃沉思片刻,“說明我們的問卷覆蓋麵還不夠廣。”
“要不要定向發一批?”阿梅提議。
“可以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針對這類客戶,重新設計一份問卷,內容更貼近他們的使用場景。”
“那我現在就改。”小周立刻行動起來。
“另外,電話回訪也要加強。”劉好仃補充,“特彆是那些曾經下單但最近沒動靜的客戶,我們要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。”
幾天後,反饋收集量終於達到了預定目標。
“一共收集了218條有效反饋。”阿梅統計完數據,鬆了口氣,“覆蓋了所有主要客戶類型。”
“而且質量還不錯。”小周指著一份報告,“有幾個客戶提到了新產品功能的需求,這對我們未來的產品研發很有參考價值。”
“乾得漂亮。”劉好仃站起身,看著窗外的車間,“這次的反饋收集,不隻是完成任務,更是我們真正開始傾聽客戶聲音的第一步。”
他頓了頓,語氣堅定:“接下來,就是怎麼把這些聲音轉化成實際行動了。”
這時,手機又震動了一下,是阿梅發來的消息:
“我們發現華南地區的客戶普遍反映一個問題,可能需要重點關注。”
劉好仃看了眼消息,嘴角微微揚起。
他沒有回複,隻是把這條信息默默記在心裡。
外麵的陽光依舊明媚,車間裡的機器還在運轉,而一場關於客戶關係的新旅程,才剛剛開始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