玻璃廠的會議室裡,空調吹得人後頸發涼。小周縮了縮脖子,盯著投影幕布上那密密麻麻的數據圖,眼睛有點發酸。
“這波數據看起來……整體還行?”王姐翻著手裡的報表,語氣試探,“至少比以前穩定多了。”
阿梅沒說話,隻是把鼠標往劉好仃那邊輕輕一推。她知道,老板要的是分析,不是安慰。
劉好仃摘下眼鏡,用衣角擦了擦鏡片,動作慢條斯理:“穩定是好事,但咱們的目標不是‘還行’,而是‘最優’。”
他頓了頓,指著屏幕上一條曲線說:“比如這條物流效率線,雖然在上升,但幅度不大。大家有沒有注意,運輸時間的中位數其實和優化前差不多。”
老李皺眉:“那是因為路線沒變啊,流程規範了,自然就快了一點。”
“可問題來了。”劉好仃敲了敲桌麵,“我們規範了流程,也提升了評分,但為什麼效率提升不明顯?是不是還有哪裡卡著?”
會議桌上的氣氛一下子安靜下來。
小周撓了撓頭:“會不會是倉庫那邊的問題?我聽說有些物料入庫的時候排隊排得老長。”
“有可能。”阿梅點頭,“但我們之前測過,倉儲周轉率是達標的。”
“那可能是調度機製。”劉好仃接過話,“我們現在是按訂單優先級派車,但實際執行中,很多司機還是習慣性地挑近的送,遠的拖著。”
王姐一聽,立刻翻出記錄本:“我記得上周有輛車,本來該先送去龍崗,結果繞去寶安接了個順路單子,耽誤了兩個小時。”
“這就是症結之一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“調度係統沒有實時反饋,司機自己做判斷,效率自然打折扣。”
小周忽然想起什麼,趕緊開口:“如果我們能實時監控每條線路的運行情況,是不是就能更早發現問題?”
這句話像是點燃了導火索,眾人紛紛開始討論起來。
“現在的問題是,我們缺乏一套完整的物流追蹤機製。”阿梅說,“每次出車,隻能靠司機打電話報位置,信息滯後不說,還容易出錯。”
“能不能裝個定位設備?”小周提議,“或者用現有的物流平台同步信息?”
“成本是個問題。”老李皺眉,“而且我們這種規模的小廠,不一定能對接上那些大平台。”
劉好仃笑了笑:“不一定要用最貴的,但一定要用最合適的。”
他轉頭看向阿梅:“你這兩天整理一下目前所有運輸路線的頻次、距離和平均耗時,做成一張熱力圖。”
“明白。”阿梅快速記下。
“小周,你負責聯係幾家物流公司,看看他們有沒有現成的輕量級調度係統,適合我們這種規模的。”劉好仃繼續分配任務。
“沒問題!”小周精神一振。
“王姐,你去跟車隊那邊聊聊,問問他們平時遇到最多的問題是什麼,尤其是關於路線安排和交接流程方麵的。”
王姐點頭:“好的,我下午就過去。”
會議室內,原本有些沉悶的氣氛漸漸活躍起來。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,像拚圖一樣,一塊塊補上了當前供應鏈管理中的缺口。
劉好仃喝了口茶,看著這群年輕人忙碌的樣子,心裡踏實了不少。
“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?”他忽然開口,“最近幾個月,我們的供應商滿意度很高,但物流效率卻沒有同步提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