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坐在辦公室裡,窗外的風從玻璃縫隙鑽進來,帶著金屬與機油混雜的氣息。他盯著電腦屏幕,屏幕上是阿梅發來的那條消息:“劉哥,我發現那份2018年的報告裡,有個細節好像被改過。”
他沒回。
不是不想回,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回。
他點開那份報告,逐頁翻看,心裡像是壓了塊磚頭。數據的變化曲線看起來沒什麼異常,可當他在舊版本和新版本之間來回切換時,終於發現了端倪——某個關鍵節點上的數值,在舊版中比新版低了整整兩個百分點。
這不是誤差,是人為調整。
他靠在椅背上,閉了會兒眼。腦子裡浮現出昨天傍晚那個畫麵:夕陽把車間染成了橘紅色,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飯、討論、笑,一切看起來那麼正常。但現實是,他們離真正的環保標準還有差距,而且這個差距,可能早就存在了。
手機又震動了一下。
“劉哥?你在嗎?”阿梅的消息追上來。
他拿起手機,打了個字,又刪掉,最後隻回了一個“嗯”。
然後他起身,去開會了。
會議室裡已經坐了幾個人,技術組的小王、維修班的李師傅、安全部門的老張,都是熟麵孔。沒人說話,氣氛有點沉。
劉好仃坐下後,直接開了投影儀,調出那份報告。
“這是2018年我們搬遷後的第一次環保審查記錄。”他說,“你們看看這張圖。”
小王湊近屏幕:“這……怎麼跟我們現在測的數據不太一樣?”
“因為有人動了手腳。”劉好仃的聲音很平靜,卻像一塊石頭砸進水麵。
屋子裡一下安靜下來。
“這不是現在的問題,”他繼續說,“這是曆史遺留下來的習慣——為了達標,臨時調參數、改數據,甚至讓員工背下一套‘標準話術’來應付檢查。”
老張皺眉:“你是說,以前的人……造假?”
“不能說是造假。”劉好仃搖搖頭,“隻能說是應對策略。但現在不行了,環保標準越來越嚴,監管也越來越細。如果我們還停留在‘應付’層麵,遲早要吃大虧。”
李師傅摸著下巴:“那咱們該怎麼辦?總不能天天守著數據吧?”
“當然不能。”劉好仃打開另一個文檔,“我們要做的是三件事:培訓、製度、監督。”
他指著屏幕上的三個關鍵詞,一一解釋:
“第一,培訓。不是走個形式,是要讓大家真正明白為什麼要做這些事,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執行。環保不是任務,是責任。”
“第二,製度。我們要細化每一個操作步驟,製定《環保執行手冊》,把每個崗位該做什麼、怎麼做、做到什麼程度都寫清楚。”
“第三,監督。不是查誰犯錯,而是確保流程正確。我們可以建立每日巡檢、每周抽查機製,用數據說話,而不是憑感覺。”
說完,他停頓了一下,目光掃過每個人的臉。
“我知道這事不容易,但必須開始。哪怕隻是先在幾個班組試點,也要邁出第一步。”
小王率先開口:“我可以幫忙整理手冊內容。”
李師傅點頭:“我也可以抽時間帶幾個徒弟,讓他們跟著學。”
老張也表態:“監督這塊,我們可以安排專人負責,配合設備報警係統,形成閉環管理。”
劉好仃笑了:“行,那就這麼定了。”
會議結束時,天已經黑了。劉好仃走出會議室,走廊上燈光明亮,腳步聲回蕩在空曠的空間裡。
他回到辦公室,打開電腦,開始起草《環保執行手冊》的第一稿。
標題欄寫著:“第一部分:日常操作規範”。
他一邊打字一邊想,其實很多問題不是技術難題,也不是設備問題,而是人的問題。隻要人變了,流程才能真正落地。
敲到一半,他又想起那份2018年的報告。那份改動過的數據背後,到底藏著多少故事?那些曾經為了“達標”而做出的選擇,如今看來,更像是一個警告。
他沒有再深想,繼續往下寫。
“第一條:所有員工須知自身崗位涉及的環保指標,並能準確描述其意義。”
“第二條:每項操作前需確認設備狀態及參數設置是否符合標準要求。”
……
寫完第一章節,他伸了個懶腰,站起身走到窗邊。
廠區的夜燈亮了起來,遠處的熔爐依舊紅彤彤的,像是永遠不會熄滅的心臟。
他拿出手機,給阿梅回了條消息:
“你那邊再查一查,有沒有其他年份也有類似修改痕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