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比昨天更亮了些,照在會議室的白板上,把那五個字映得格外清楚:改進潛力。
小王正蹲在地上調試投影儀,電纜像蛇一樣纏在他腳邊。他抬頭看了眼牆上的圖表,又低頭檢查了下筆記本裡的測試安排表,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桌麵。
“彆敲了。”劉好仃推門進來,手裡抱著一遝打印好的評估打分表,紙張邊緣整齊得像是剛出爐的玻璃片,“你再敲下去,我都懷疑你是不是想提前下班。”
小王訕笑:“這不是有點緊張嘛。”
“緊張啥?”劉好仃把表格放在桌上,“咱們現在是按流程辦事,不是搞突擊檢查。”
這話倒是讓屋裡幾個已經坐下的員工鬆了口氣。老李翻著表格,眉頭沒那麼緊了;陳姐也點了點頭,順手給自己倒了杯茶。
“今天主要就是正式啟動試點。”劉好仃站在白板前,用筆點了點上麵的內容,“兩個班組,一個側重數據準確性,一個關注員工適應度。這周開始執行,下周反饋。”
“老師。”小王舉手,“那個預測性維護模塊……供應商說可以遠程演示了,要不要先看看?”
“不急。”劉好仃擺擺手,“先把現有的跑起來再說。不然咱們自己都還沒摸清底細,就急著上新功能,容易亂。”
“明白。”小王收起手機,重新翻開筆記本。
“不過——”劉好仃頓了頓,“你還是跟他們那邊打個招呼,讓他們準備一下,等我們這邊穩定了就接入。”
小王點頭記下。
會議繼續進行,大家一邊翻著手裡的打分表,一邊提問題。有人問怎麼記錄誤操作次數,有人問係統卡頓算不算影響評分,還有人擔心會不會因為分數低被扣績效。
“都不是考核個人。”劉好仃耐心解釋,“你們的任務是把過程走一遍,發現問題我們就改。重點不在分數高低,在有沒有幫你們省事。”
這句話說完,屋子裡安靜了幾秒。
“說實話,我一開始還挺怕這套東西的。”質量組的老張開口,“總覺得又是多一層麻煩。”
“其實不是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你們覺得哪裡不方便,就寫下來。我們這套評估體係,本身就是要不斷調整的。”
“那如果有些指標根本沒法量化呢?”倉儲的小趙問。
“那就先定性。”劉好仃答得乾脆,“比如‘員工對係統的信任度’,我們可以觀察他們主動使用新功能的頻率,或者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是找係統還是靠經驗。”
“聽起來好像也沒那麼難。”小趙點點頭。
“關鍵是你得願意試。”劉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萬事開頭難,咱們現在才剛開始。”
會議結束時,窗外的風已經轉了個方向,吹得百葉窗輕輕晃動。陽光依舊灑滿屋子,隻是角度變了,像是換了種方式提醒大家:事情正在推進。
車間裡,新的評估機製已經開始運轉。
第一個試點班組負責的是數據準確性。他們在每個工位貼上了簡易的操作指引卡,還加裝了一個小計時器,用來記錄每個環節的實際耗時。
第二個班組則重點關注員工適應度。小王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打卡式問卷,每天下班前花兩分鐘勾選選項就行,內容包括“今天用了幾次es係統”、“有沒有遇到係統卡頓”、“有沒有主動優化流程建議”等等。
“感覺像回學校交作業。”一位老員工笑著抱怨,但還是認真填完了。
劉好仃帶著小王在兩個班組之間來回跑,記錄問題、調整節奏。有時他親自示範某個操作步驟,有時隻是站在旁邊默默觀察。
“您怎麼不說話啊?”一名年輕工人問他。
“我說多了,你們就不動腦了。”劉好仃笑著說,“我是來學習的,不是來教課的。”
“可您都乾了幾十年了。”
“正因為乾了幾十年,我才知道不能光靠經驗。”劉好仃指了指牆上貼的評估目標,“經驗沒錯,但我們要學會用數據去驗證它。”
那人若有所思地點點頭。
幾天過去,評估係統逐漸進入狀態。數據開始積累,問題也開始浮現。
一周後的早晨,會議室裡又聚滿了人。
白板上多了一欄“首次反饋”,底下密密麻麻寫著幾點:
數據錄入頻繁卡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