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坐在會議室的主位,手裡捏著一支藍色圓珠筆,在紙上畫圈。陽光從窗外斜斜地灑進來,落在他麵前那張玻璃樣板上,折射出一圈圈淡淡的光暈。
這是新一周的第一天,也是產品定位調整工作的正式起點。
阿芳已經提前把資料整理好了,整整齊齊碼在桌上,封皮上還貼著便利貼:“按風格分類,輕奢、極簡、定製三大方向。”小林則抱著筆記本電腦進來,一屁股坐下就開始翻數據。
“昨天晚上我做了個夢。”小林一邊開機一邊說,“夢見我們賣玻璃像賣奶茶一樣,排隊排到門口。”
“你這夢挺有誌向。”劉好仃笑著接過他遞來的表格,“不過咱們現在得先把‘玻璃能乾嘛’這件事講清楚。”
阿芳點頭:“是啊,很多人對玻璃的理解還停留在‘透明’和‘易碎’這兩個詞上。其實它完全可以更有意思。”
“比如?”劉好仃問。
“比如做成牆,但不是傳統那種死板的大塊玻璃牆,而是可以拚接、組合、甚至帶圖案的模塊化牆麵。”阿芳翻開她做的初步命名方案,指著其中一頁說,“你看這個——光影藝術牆。”
“聽起來像是美術館的名字。”小林笑。
“那就對了。”阿芳認真地說,“我們要做的,就是讓玻璃不再隻是建材,而是一種空間語言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目光掃過她列出的幾個關鍵詞:可變式、模塊化、個性化打印。這些都是他們在前幾天走訪家具店時記下的重點。
“我們得先統一一個說法。”他說,“玻璃不隻是材料,它是表達方式,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。”
氣氛安靜下來,大家都開始思考。
小林忽然抬頭:“你們有沒有想過,如果玻璃能像樂高一樣拚起來,會不會更吸引年輕人?”
“什麼意思?”劉好仃問。
“比如說,一塊玻璃可以是鏡子,也可以是隔斷,還可以是照片牆的底板。隻要尺寸統一,就能自由組合,用戶自己動手安裝,就像搭積木一樣。”小林越說越興奮,“而且我們可以提供多種圖案選項,甚至支持上傳自己的設計。”
阿芳眼睛亮了:“這樣的話,包裝設計也得跟上節奏。不能還是那種工業風的標簽,得有視覺衝擊力。”
“還有宣傳文案。”劉好仃補充,“不能再用‘高強度鋼化玻璃’這種冷冰冰的技術術語,得讓人一聽就知道這東西能乾嘛,適合誰用。”
“比如?”小林問。
“比如‘你的房間缺一麵會說話的牆’。”阿芳脫口而出。
三人都笑了。
“這句話有意思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白板上寫下幾個字:“可變牆麵·個性拚裝”。
然後他回頭看著兩人:“接下來的任務,就是把這個想法變成具體的產品定位。”
會議繼續進行,大家開始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展開討論。
阿芳負責梳理現有產品的特性,並嘗試將其與“輕奢”“極簡”“定製”三種風格匹配;小林則專注於研究如何實現“模塊化拚接”,並設想了幾種可能的組合方式。
“我覺得關鍵是要讓用戶覺得有趣。”小林說,“現在的年輕人買東西,不隻是圖實用,他們要的是參與感和歸屬感。”
“所以我們要讓他們參與到設計中來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哪怕隻是選個顏色或者圖案,也是一種互動。”
“那我們可以搞個線上平台。”阿芳提議,“用戶上傳設計稿,係統自動生成效果預覽。入圍的作品還可以限量生產,附帶設計師署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