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,手裡拎著兩杯從樓下自動販賣機買來的咖啡。一杯是拿鐵,另一杯是美式——他記得小林不喝奶的。
“你們倆先坐。”他說著,把咖啡放在會議桌上,自己拉開椅子坐下,“今天不是來開會的,是來‘開眼’的。”
阿芳和小林對視一眼,都沒說話。一個翻開了筆記本,一個打開了電腦。
劉好仃看著他們,笑了笑:“彆緊張,我這不是要搞什麼大項目,隻是想看看我們到底在技術上差哪兒了。”
“您是說……對標?”小林問。
“對,對標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咱現在這套係統,能記錄客戶說了啥、下了多少單,但記不住他們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。這就像開車導航隻告訴你終點,不告訴你路上有幾道彎一樣。”
阿芳一邊打字一邊笑:“那您這是要給係統裝個‘行車記錄儀’?”
“差不多。”劉好仃喝了口咖啡,“不過這回不是光看自家車,還得看看彆人家的車都跑多快了。”
會議進行到第二小時的時候,窗外飄來了雨。
玻璃窗被細密的水珠貼滿,辦公室裡昏黃的燈光在上麵暈出一圈圈光暈。空調吹得有點冷,阿芳把外套裹緊了些,繼續在屏幕上滑動。
“這是我找的三份行業白皮書,”她指著屏幕,“裡麵提到智能製造、數據驅動決策這些概念,很多公司已經用上了ai做客戶行為預測。”
“ai?”小林皺眉,“咱們連數據整合還沒整明白呢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所以我才說這次分析要輕量級,先摸清方向,再決定要不要跟風。”
“問題是,風已經刮起來了。”小林說著,調出一份某頭部企業的年報,“人家去年就上線了自動化生產係統,今年又引入了智能質檢,效率直接提了30。”
“30啊。”阿芳感歎。
“可不是嘛。”劉好仃眯起眼睛,“這就像你跑步,人家穿的是碳板鞋,你還穿著舊球鞋。”
“那咱也換雙鞋唄。”阿芳說。
“換鞋可以,但得知道自己腳碼。”劉好仃笑著搖頭,“不能看到人家跑得快,就盲目跟風買鞋,結果不合腳還摔跤。”
小林忍不住笑了:“劉哥,您這比喻還挺形象。”
“我這人不懂高科技,但知道一件事——技術不是炫技的,是用來解決問題的。”
下午三點,老陳也加入了會議。
他手裡拿著一遝打印出來的報告,邊走邊擦眼鏡:“我剛從it那邊過來,他們整理了一份咱們現有係統的架構圖,還有幾個關鍵模塊的使用頻率統計。”
“來得正好。”劉好仃拍了拍旁邊的椅子,“坐這兒。”
老陳坐下後,把資料攤開:“從數據來看,心跳係統的核心功能其實使用率不高,大家還是習慣靠經驗判斷客戶情緒。”
“這就是問題所在。”劉好仃接過資料翻了幾頁,“係統做得再花哨,沒人用等於沒做。”
“所以我們要做的,不隻是更新係統,而是改變使用方式。”阿芳補充。
“沒錯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比如這個‘客戶軌跡’的概念,如果能做成一條時間線,讓每個對接人都能看到客戶的曆史反饋、訂單變化、服務記錄,是不是就能避免重複提問?”
“理論上可行。”小林說,“但我們得先打通銷售、客服、生產的係統接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