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的風還在吹,陽光卻已經移到了會議室另一側的牆上。白板上的字跡被曬得微微發亮,像是鍍了一層金邊。
劉好仃坐在會議桌一頭,手裡拿著阿芳剛整理好的“品牌語言體係草案”,紙張邊緣已經被翻得有些毛邊了。他低頭看著那句“人物+產品+場景=品牌語言dna”,嘴角不自覺地翹了一下。
“這話說得挺準。”他把紙往桌上一放,“咱們的品牌不是靠包裝出來的,是靠一個個真實的人撐起來的。”
阿芳點點頭,翻開筆記本:“那我們接下來就按這個框架來細化內容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紙上圈出幾個關鍵詞,“先定主軸——真實、可靠、有溫度。這三個詞不能變。”
小林在一旁插話:“那‘溫度’怎麼具體體現呢?之前有人說這個詞太感性,怕國際用戶聽不懂。”
這句話一出,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。大家都記得上一章討論時那個問題:一個玻璃廠講“溫度”,會不會讓人覺得是在賣情懷?
劉好仃沒急著回答,而是從包裡又拿出那本舊書。他輕輕翻開,抽出夾在裡麵的照片,然後把它放在桌上。
“這是我拍的第一張產品照。”他說,“那時候沒有專業相機,也沒有燈光布景,就是一塊玻璃,一個人,還有滿頭的汗。”
他指著照片裡的自己:“但我記得那天特彆熱,車間像蒸籠一樣。可我還是想拍下這塊玻璃,因為它是我親手打磨出來的。你說,這算不算一種溫度?”
阿芳看著照片,眼神慢慢亮了起來。
“溫度不是熱度,也不是煽情。”她接過話題,“是我們對待產品的態度,是我們願意為每一個細節花時間的堅持。”
小林點頭:“對,就像德國那個品牌的短視頻,他們拍工人早上打卡、中午吃飯、晚上加班……這些看似平常的畫麵,反而最能打動人心。”
“所以我們的品牌語言,要圍繞這些真實的人和事展開。”劉好仃總結道,“不是喊口號,不是貼標簽,是要讓彆人看到,中國製造,是有血有肉的。”
會議室裡的氣氛漸漸活躍起來。大家開始圍繞“人物”展開討論。
“我們可以選幾個典型人物。”阿芳說,“比如質檢員老李,他每天檢查上千塊玻璃,眼睛比顯微鏡還細;還有技術員王姐,她總能在最短時間內解決生產問題。”
“還有搬運工趙哥。”小林補充,“他力氣大,但動作特彆輕,生怕碰壞了玻璃。”
“對,這些人都是品牌故事的一部分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我們要做的,是把這些人的日常變成品牌的語言。”
阿芳在筆記本上寫下一行字:“品牌語言體係——由人出發,以產品為核心,用場景傳遞價值。”
她抬頭看著劉好仃:“那視覺方麵呢?品牌主視覺也得跟上。”
“視覺?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我正要說這個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,拿起筆在上麵畫了個簡單的畫麵。
“這不是廣告海報。”他說,“我們要的是真實感,是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中國工廠的風格。”
設計師小陳皺眉:“可第一版方案您說太冷冰冰了。”
“沒錯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你們用了太多科技感的設計,顏色也太現代,反而失去了溫度。”
“那您想要什麼樣的?”小陳問。
“我想看到人。”劉好仃指著白板上的草圖,“這張圖上要有工人,要有玻璃,還要有那種熟悉的環境。”
他頓了頓:“比如老李戴著老花鏡檢查玻璃,或者趙哥彎腰搬貨的樣子。這些畫麵,才最有說服力。”
阿芳立刻記下來:“視覺元素:一線人物+產品展示+真實場景。”
“還可以加點細節。”小林說,“比如玻璃上的反光、車間裡的灰塵、工人的汗水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這些才是生活的痕跡,才是溫度的來源。”
設計師們開始熱烈討論起來,有人提議加入一些光影效果,有人建議保留部分黑白照片的質感。
“總之,彆忘了核心。”劉好仃最後強調,“我們要傳達的不是冰冷的產品,而是背後那些有溫度的人。”
會議室裡,白板上的草圖越來越多,像是拚圖一點點拚湊完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