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就像一塊玻璃,表麵看起來一樣透明,但背後經曆的溫度、壓力、冷卻過程都不一樣。我們要講的,就是這塊玻璃是怎麼成型的。”
會議室氣氛漸漸活躍起來,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各種可能的表現方式。
“要不要拍一段我們開晨會的過程?”
“或者記錄一次生產流程中大家怎麼協作的?”
“還有,我們那些老員工的故事,能不能也做成係列?”
劉好仃聽著,沒打斷,隻是默默地看著大家。
“不過……”小林突然潑了冷水,“文化差異這麼大,怎麼做才不會誤解?”
“我們不是要統一文化。”劉好仃緩緩說道,“是要互相理解。你理解我的認真,我理解你的效率。你能接受我的慢,我能尊重你的快。”
“聽起來有點理想化。”有人嘀咕。
“理想不是壞事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關鍵是先做第一步——搞清楚彆人怎麼看我們,我們又怎麼看彆人。”
他站起身,拿起白板筆,在上麵寫下幾個關鍵詞:
理解·差異·對話
“所以接下來,我們要啟動一件事。”他說,“不是馬上做視頻,也不是馬上改口號,而是分析——文化差異初探。”
阿芳打開電腦,新建了一個文件夾,命名為:
文化差異初探
她把剛才那條客戶留言截圖保存進去,又加了幾條短視頻下的海外評論,然後敲下一段話:
我們以為的“認真”,在彆人眼裡可能是“死板”。我們眼中的“嚴謹”,在彆人看來可能是“保守”。文化沒有對錯,隻有認知的不同。而我們要做的,是搭建一座橋。
劉好仃看著她的動作,沒說話,隻是輕輕點了點頭。
“那現在,誰來負責這個項目?”有人問。
“阿芳。”劉好仃毫不猶豫,“你是最早提出品牌語言體係的人,也是最能捕捉細節的人。”
阿芳愣了一下,隨即露出一個笑:“行,我來。”
窗外,陽光更亮了些,照在會議室的玻璃牆上,映出幾個人影,模糊卻真實。
“記住。”劉好仃最後說,“我們不是要去改變彆人,而是要讓彆人願意了解我們。”
他轉身準備離開,卻又停下腳步,回頭看了眼大家:
“就像我們造玻璃一樣,不是為了遮住自己,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