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坐在辦公室的窗邊,手裡端著一杯涼透的茶,目光落在窗外廠區忙碌的流水線上。陽光依舊明亮,玻璃在光線下泛著柔和的光暈,像是某種無聲的回應。他低頭看了眼手表,距離專項小組第一次會議還有十分鐘。
他起身整理了下衣服,順手把桌上那疊關於品牌傳播的資料擺整齊。阿芳和小張已經提前到了,正坐在會議桌旁低聲討論著什麼。阿芳手裡拿著一份清單,小張則在筆記本上不停地寫著。
“來了?”阿芳抬頭看了他一眼,“資料都準備好了。”
“嗯。”劉好仃點點頭,坐到主位上,“咱們開始吧。”
小張合上筆記本,抬頭說道:“我這邊已經整理了幾個國際大牌的傳播路徑,發現他們用的平台基本集中在tu、tiktok這些地方。”
“咱們有這些賬號嗎?”劉好仃問。
阿芳翻開手裡的清單,語氣有些遲疑:“有,但……幾乎沒有更新。像是instagra、inkedin這些,都是幾年前注冊的,內容基本是零。”
劉好仃皺了皺眉:“注冊了不等於用了,得運營。”
“是啊。”小張點頭,“我查了幾個同行,他們光在tube上就有上百個品牌視頻,粉絲量都上十萬了。而咱們……連視頻都沒發過。”
“那咱們得先知道,彆人是怎麼用這些平台的。”劉好仃說,“不是說注冊了賬號就能傳播,得有內容,有互動。”
阿芳在本子上寫下“內容缺失=信任缺失”,然後畫了個問號。
“咱們得從頭開始。”劉好仃語氣平靜,“先盤點現有的資源,再看看差距在哪。彆急著想怎麼追,先看清自己在哪。”
會議繼續進行,阿芳開始逐項彙報她整理的資源情況。
“官網和展會是我們主要的傳播渠道。”她指著清單,“官網內容比較傳統,信息量大但互動性差。展會每年固定幾個,效果穩定但覆蓋麵有限。”
“有沒有考慮過線上展會?”小張插了一句。
“有,但沒怎麼用。”阿芳搖頭,“去年嘗試過一次,效果一般,主要是沒人維護,直播也沒提前測試,現場出問題都沒人處理。”
劉好仃聽完,點了點頭:“這不是技術問題,是運營問題。”
“對。”阿芳也同意,“我們不是缺渠道,是缺運營渠道的人和機製。”
“那咱們得先補這塊短板。”劉好仃說,“不能指望彆人主動找上門,得走出去,還得走對地方。”
“問題是,走出去的路不好走。”小張翻了翻手裡的調研資料,“我在查的時候發現,中國品牌在國際主流平台上的傳播,其實存在三重壁壘。”
“哪三重?”劉好仃問。
“第一是政策限製。”小張一邊翻頁一邊說,“像tiktok在歐美市場,一直受到政策層麵的限製,內容審核也比其他國家嚴格。第二是語言障礙,我們發中文內容,國外用戶根本看不懂,翻譯又容易失去原意。第三是文化隔閡,很多品牌內容在我們看來沒問題,但在國外用戶眼裡就顯得生硬、不自然。”
劉好仃聽完,沒有立刻說話,而是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了幾個關鍵詞:政策、語言、文化。
“這三重壁壘,確實不是小事。”他說,“但我們也不能因為難就不做了。”
“那怎麼辦?”阿芳問。
“先試點。”劉好仃語氣堅定,“我們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,得先找一個容易突破的點,試試看。”
“比如?”小張好奇。
“比如東南亞。”劉好仃說,“那邊政策相對友好,語言障礙也沒那麼大,文化上也有一定相似性。咱們先從那裡入手,試試本地化傳播。”
“本地化傳播?”阿芳若有所思。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不是把我們的內容翻譯過去就完事了,得根據當地的文化、習慣、用戶喜好來調整內容,讓內容真正能和他們產生共鳴。”
“就像種樹,得先選對土壤。”小張接了一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