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沒錯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你這話說得,像雞湯。”
“雞湯也是營養。”小張模仿他上一章的話。
阿芳也忍不住笑了:“你們這是在互相喂雞湯啊。”
會議室的氣氛輕鬆了些,但討論的內容卻越來越深入。
“還有一個問題。”小張翻著資料,“我發現很多國際品牌,他們在做傳播的時候,不隻是靠官方賬號,還會找本地的ko合作。”
“ko?”劉好仃皺眉。
“就是意見領袖,像網紅、博主、達人這些。”小張解釋,“他們用自己的影響力,幫品牌做推廣,效果比官方賬號直接發內容要好很多。”
“這個我們能做嗎?”阿芳問。
“能做,但得找對人。”小張說,“我查了幾個案例,發現他們選的ko,都是跟品牌調性契合的,內容也不是硬廣,而是自然植入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也就是說,不是誰都能合作。”劉好仃總結,“得有內容,有共鳴,還得有信任。”
“對。”小張點頭,“所以我在筆記上圈了‘內容本地化’這幾個字,因為這是關鍵。”
劉好仃看著小張的筆記,沉思片刻,然後說道:“傳播不是輸出,是對話。我們缺的不是渠道,是聲音的共鳴。”
阿芳在本子上記下這句話,然後抬頭看著他:“那我們接下來要做什麼?”
“先做兩件事。”劉好仃豎起兩根手指,“第一,繼續盤點資源,看看我們還能調動哪些力量。第二,選一個試點市場,製定本地化傳播的初步策略。”
“聽起來像是兩步走。”小張笑著接話。
“對,兩步走。”劉好仃站起身,拍了拍手,“走起來才知道路有多長。”
阿芳和小張相視一笑,會議室裡的氣氛,像是被陽光曬暖了一樣。
窗外的玻璃依舊閃閃發亮,像是在回應什麼。
劉好仃站在窗邊,看著樓下忙碌的廠區,心裡清楚,這一步,隻是開始。
“對了。”他突然轉身,“小張,你剛才說的那個ko,能不能再詳細整理一份資料?”
“沒問題。”小張點頭。
“阿芳,你那邊的資源清單,也再細化一下。”劉好仃補充道,“我們得知道,我們手裡有什麼,缺什麼。”
“明白。”阿芳應聲。
劉好仃回到座位上,端起那杯已經涼透的茶,喝了一口,味道還在。
他翻開筆記本,在第一頁寫下:
品牌傳播=認知+信任+情感共鳴+本地化+試點突破
然後,他抬頭看著阿芳和小張,目光堅定如初。
“咱們,開始吧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