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那份貼滿資料的報告合上時,陽光剛好從窗縫裡溜進來,在桌麵劃出一道金線,像誰用尺子量過似的。他沒急著起身,而是把馬克筆從褲兜掏出來,輕輕放在文件夾旁邊——不是插兜也不是甩手,就是那麼一放,仿佛這支筆現在是個正式員工,得坐椅子。
昨天會議室吵完文化差異的事,今天一早大家居然都來了,沒人請假,也沒人遲到。小張甚至帶了自家泡的檸檬水,說是“提神醒腦不傷胃”,老李哼了一聲:“你小子是不是怕方案寫不好挨罵?”阿芳笑得差點嗆到:“那你還不是坐第一排?”
劉好仃沒接話,隻把前兩天整理的文化差異筆記攤開,紙張邊緣還帶著咖啡漬和鉛筆劃痕,一看就是被翻爛了的那種。“咱們不搞玄學融合,”他說,“要落地,得靠方案。”
“方案?”小張眨眨眼,“聽著像考試前臨時抱佛腳。”
“沒錯,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這次我們是出題老師。”
大家哄笑起來,氣氛鬆了。
第一步很簡單:誰先說?
沒人舉手。
劉好仃也不催,自己先開口:“我有個想法——文化交流活動不能一上來就辦全球文化節,那不是融合,是表演。”
“對!”阿芳搶著說,“上次我看德國同事參加團建,全程站得筆直,笑都不帶露齒的,明顯不自在。”
“巴西那邊更慘,”老李插嘴,“人家喜歡邊喝咖啡邊聊,咱非得坐會議室念ppt,這不是逼他們演職場劇嗎?”
笑聲又起。
小張突然舉手:“那……小型研討會行不行?比如每月一次,一個國家主題,大家輪流講講那邊的工作習慣、溝通方式,順便吃點對應國家的小零食?”
“哎喲,你是想借機蹭飯吧?”阿芳戳他。
“我不是!”小張急了,“我是認真的!你知道巴西人開會前必喝咖啡嗎?德國人開會前必看天氣預報——不是為了穿衣,是為了判斷對方心情!”
劉好仃沒笑,反而點頭:“挺好,先從小範圍開始,讓人家覺得這不是任務,是好奇。”
討論熱起來,有人提議加個“文化盲盒”環節,隨機抽簽扮演不同國家角色模擬談判;還有人建議收集外派員工的真實故事做成音頻分享。
“等等。”老李突然按住桌子,“彆光熱鬨,得有用。不然搞完一輪沒人記得,白忙。”
劉好仃看著他,笑了:“所以接下來——本土化策略。”
這個詞一出,空氣微妙地安靜了半秒。
果然,小張馬上皺眉:“本土化會不會把自己弄丟了?咱企業文化不是講究‘玻璃一樣透明’嗎?要是為了迎合彆人改來改去,最後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。”
阿芳也點頭:“我查過數據,有些企業就是因為過度本土化,品牌調性全亂了,客戶都懵。”
“反過來呢?”劉好仃問,“一點不本土化,產品包裝全是中文,營銷文案還用咱們這邊的梗,國外客戶看得一頭霧水,訂單跑光。”
“那怎麼辦?”老李攤手,“夾中間最難搞。”
劉好仃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圈,中間寫“核心價值觀”,外麵畫三個小圈:“德國講效率,日本重細節,巴西愛氛圍——這些都能融入,但前提是不碰這個中心。”
“哦!”小張拍腿,“就像做菜,鹽不能少也不能多,多了齁,少了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