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白忙。”劉好仃打開視頻會議軟件,“線上也能交流,而且還能錄下來,以後大家隨時都能看。”
活動當天,多功能廳裡坐滿了人,屏幕裡也出現了德國同事的身影。
阿芳端著一壺茶走過來:“來,德國朋友,嘗嘗我們中國的鐵觀音。”
德國同事小心地抿了一口,點點頭:“味道很……特彆。”
“特彆好喝?”阿芳眼睛一亮。
“特彆……不一樣。”對方認真地說。
“那就對了。”劉好仃笑著接話,“文化不就是要不一樣才有意思嗎?”
活動進行到一半,有個德國同事突然問:“你們中國的玻璃工藝,是不是有很多傳統技法?”
劉好仃一愣,隨即點頭:“有,比如琉璃、吹製、雕刻,每一種都有幾百年的曆史。”
“那……能不能下次展示一下?”對方眼睛亮了。
“當然可以。”劉好仃笑著答應,“下次,我們還可以現場吹一個杯子。”
“現場?”小張一驚,“你不是說隻是展示嗎?”
“展示不如體驗。”劉好仃說,“文化,不是看一眼就懂的,得親手碰一碰。”
活動結束時,德國那邊發來一條消息:“謝謝你們的分享,我們學到了很多。”
阿芳念完,笑得像個剛得獎的小學生:“劉哥,他們居然說謝謝!”
“文化交流,不是單方麵的輸出,而是雙向的了解。”劉好仃說,“隻要他們願意聽,我們就願意講。”
接下來的幾周,文化交流活動頻繁開展。
先是和巴西那邊搞了個“咖啡與玻璃”的主題日,大家一邊喝著阿芳特調的冰美式,一邊聽巴西同事講他們那邊的“午休三小時”文化。
然後是和日本那邊的“細節控”們搞了個“玻璃工藝體驗營”,邀請他們親手打磨玻璃杯,結果一個日本同事把杯子磨得比鏡子還亮,還說:“這個弧度,剛剛好。”
最熱鬨的是和法國那邊的“藝術範”們搞了個“玻璃畫”比賽,大家用彩色玻璃粉在透明杯上作畫,最後拚出了一幅“世界地圖”。
活動結束後,有人提議搞個“文化交流紀念冊”,把每次活動的照片、小物件、留言都收進去。
“就像我們小時候收集的糖紙,”阿芳說,“每一張都是一段回憶。”
劉好仃點頭,拿起一張照片——是德國同事和老李一起研究怎麼用玻璃粉畫德國國旗的樣子。
“文化融合,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。”他說,“但隻要我們願意坐下來,一起喝杯茶、聊聊天,那就已經開始了。”
小張一邊整理資料一邊嘀咕:“也不知道他們那邊會不會也畫個笑臉。”
劉好仃沒說話,隻是拿起筆,在紀念冊的扉頁上畫了個笑臉。
陽光從窗外斜照進來,落在那張笑臉的嘴角上,像是它真的在笑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