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懂什麼?”阿芳翻白眼,“那叫‘個性定製’。”
劉好仃沒參與爭論,隻是繼續整理資料。他發現巴西那邊對“熱情”元素的反饋特彆好,尤其是那次“咖啡與玻璃”主題日之後,他們主動發來了一段視頻,是他們那邊的員工在工廠裡跳舞,背景音樂是桑巴。
“我們可以把這種熱情融入到企業文化表達裡。”他在會上說,“比如在巴西的宣傳視頻裡,加入音樂和舞蹈元素,讓企業文化顯得更有活力。”
“這會不會太誇張了?”小張有點擔心。
“不會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我們不是為了誇張,而是為了貼近他們的文化習慣。”
阿芳點頭:“就像我們跟德國講效率,跟巴西講熱情,跟日本講細節,都是為了讓他們覺得我們是‘自己人’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“文化認同。”小張若有所思,“原來這就是文化認同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不是讓他們接受我們,而是讓他們覺得我們也在接受他們。”
然而,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順利。
當新設計的宣傳物料發到員工手上時,部分員工開始有意見。
“我們以前不是這樣做的。”一個老員工皺眉,“現在怎麼什麼都變了?”
“這不是變。”劉好仃在培訓會上解釋,“是升級。”
“升級?”另一個年輕員工問,“那我們自己的文化呢?不會被衝淡了吧?”
劉好仃點點頭:“這個問題問得好。我們不是放棄自己的文化,而是讓它更適應這個世界。”
他打開電腦,展示了幾張不同國家的宣傳物料:“你們看,這些物料雖然形式不一樣,但核心內容沒變。我們依舊是那個做玻璃的廠,依舊是那個講效率、講質量、講合作的團隊。”
“隻是表達方式變了。”阿芳補充,“就像一個人穿不同的衣服,但他還是他。”
“那我們可以試試。”那個老員工終於點頭。
“而且,”劉好仃看著大家,“你們的意見很重要。我們可以根據反饋繼續調整,讓每個人都能接受。”
小張在一旁補充:“我們已經在試點,如果你們有建議,隨時可以提。”
“我提一個。”一個女員工舉手,“能不能在宣傳物料裡加點咱們廠的特色?比如廠門口那棵老榕樹?”
“當然可以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文化融合,不是單方麵的,而是雙向的。”
幾周後,第一批本土化策略的成果開始顯現。
德國那邊對“玻璃工藝體驗日”表示出極大興趣,甚至主動提出要安排一次線上直播,讓他們的員工遠程觀看製作過程。
巴西那邊對新設計的宣傳視頻讚不絕口,還發來了他們自己剪輯的版本,背景音樂是桑巴,畫麵裡是他們員工跳舞和玻璃杯碰撞的慢鏡頭。
“他們說這是‘節奏感’。”阿芳笑,“說我們企業文化有節奏感。”
“節奏感也不錯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至少說明他們願意接受。”
日本那邊反饋說新設計的宣傳冊“乾淨、有質感”,還提出可以合作出一本“玻璃工藝美學”的小冊子。
“看來方向是對的。”小張鬆了口氣。
“方向是對的,但路還長。”劉好仃看著窗外,廠門口那棵老榕樹在風中輕輕搖晃,“文化融合,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。”
阿芳拿起筆,在宣傳冊封底畫了個笑臉。
陽光落在她筆尖上,像是那個笑臉真的在發光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