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坐在辦公室的窗邊,手裡捏著一支圓珠筆,筆帽已經被他擰下來又蓋上好幾次。窗外,玻璃廠的生產線正緩緩運轉,陽光落在那些晶瑩剔透的玻璃板上,折射出七彩的光斑。他望著那片光,像是在看什麼答案。
“劉哥,問卷都發完了。”小張抱著一摞文件推門進來,臉上帶著點疲憊,“不過……回收率比上次低。”
“低點正常。”劉好仃把筆放下,笑了笑,“員工嘛,一開始總得觀望觀望。”
小張把文件放在桌上,順勢坐下來:“有些人問得挺細的,比如‘公司會不會根據我的興趣來調整崗位’?還有人問‘如果我不喜歡公司給的激勵選項怎麼辦’?”
劉好仃點頭:“這說明他們在認真想。”
“可咱們得給出答案。”小張歎氣,“現在的問題是,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,怎麼才能‘個性化’?”
劉好仃沒說話,隻是從抽屜裡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表格,上麵密密麻麻地列著員工的反饋,從“希望多點帶薪假期”到“想學攝影”都有。他翻到一頁,指著一條:“這個小王,說他喜歡烘焙,夢想是開一家自己的小麵包房。”
小張皺眉:“這跟工作激勵有什麼關係?”
“怎麼沒關係?”劉好仃笑,“如果他表現好,我們能不能給他提供一些烘焙課程?或者在公司裡搞個‘員工烘焙日’,讓他帶大家做點小點心?”
小張愣了一下,隨即笑出聲:“這倒是個好主意,不過……資源夠嗎?”
“資源是有限的,但想法是無限的。”劉好仃站起身,走到窗邊,“我們不能給每個人量身定做一套激勵方案,但可以讓他們看到,公司願意去了解他們、支持他們。”
會議室裡,阿芳正對著電腦屏幕敲字,眉頭緊鎖。她麵前的文檔標題寫著“個性化激勵方案初稿”,但內容還空空如也。
“來了?”她頭也不抬地問。
“來了。”劉好仃拉開椅子坐下,“怎麼樣?”
“頭大。”阿芳揉了揉太陽穴,“我昨晚整理了所有反饋,發現員工的需求五花八門,有想學語言的,有想學編程的,有想健身的,還有個說想學修鐘表的。”
“修鐘表?”小張也愣了,“這也能激勵?”
“為什麼不能?”劉好仃反問,“如果他能修好一塊表,說不定還能修好一條生產線上的設備呢。”
阿芳噗嗤一笑:“劉哥,你真是……什麼都能往好處想。”
“這不是樂觀。”劉好仃靠在椅背上,“這是信任。”
他們三人圍坐一圈,開始分類整理員工的需求。有人想提升職業技能,有人想發展興趣愛好,還有人希望能在公司內部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。
“我們可以把激勵分成幾個大類。”阿芳建議,“比如技能類、興趣類、家庭關懷類、文化認同類。”
“然後根據每個類彆,設計不同的激勵方式。”小張點頭,“比如技能類可以提供培訓課程,興趣類可以組織社團活動,家庭關懷類可以設立帶薪親子假,文化認同類可以設置‘文化大使’之類的榮譽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光分類還不夠,得讓員工自己選。”
“怎麼選?”小張問。
“我們做個‘激勵菜單’。”劉好仃拿起筆在紙上畫了個表格,“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,在菜單裡選擇他們想要的激勵方式。公司能提供的,就儘量滿足;不能提供的,也可以引導他們通過其他方式實現。”
“比如那個想修鐘表的員工,我們可以鼓勵他成立一個‘手工修複興趣小組’,公司提供場地和基礎工具,他自己組織活動。”阿芳補充道。
“對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這樣,員工不隻是被激勵,而是主動參與激勵過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