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最後一杯涼茶倒進喉嚨裡,喉嚨裡頓時泛起一股淡淡的苦味。窗外的玻璃廠依舊轟鳴,但他心裡的節奏已經變了。數據整理模板已經發到阿芳和小李的郵箱,任務也分配清楚。現在,是時候動真格的了。
“劉哥,模板我看了,挺清晰的。”阿芳一邊點開表格,一邊說,“但客戶資料真的太雜了,有些非洲客戶的資料幾乎為零。”
“那就靠推測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郵件裡不是有線索嗎?”
“可郵件內容也不一定準確啊。”小李皺眉,“有些客戶寫得比詩還隱晦。”
“那就當讀詩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“你們看這封郵件,客戶說‘我們願意下單,隻要你們理解我們’。這句話,就是我們理解他的鑰匙。”
阿芳點點頭,把這句話單獨標注在備注欄裡,還加了個星星符號。
“標簽不是歧視,是理解。”劉好仃再次強調,“就像我們做玻璃,不同用途的玻璃,材料、工藝都不一樣。客戶也是一樣。”
小李歎了口氣,“我這就聯係銷售部門,看看能不能補點資料。”
“好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阿芳,你這邊先按地域分類,重點標出那些高頻反饋的國家。”
“明白。”阿芳已經開始在表格裡敲字,手指飛快。
會議室的氣氛比昨天更專注,陽光依舊透過玻璃灑進來,照在表格上,數據像星星一樣閃爍。
幾個小時後,小李拿著整理好的資料回來,臉色有點複雜。
“怎麼了?”劉好仃問。
“東南亞客戶那邊,有個備注反複出現。”小李把表格轉過來,“‘希望服務更主動’,這不是一次兩次,是五次。”
“主動?”阿芳皺眉,“我們現在的服務流程,已經夠主動了。”
“不是我們覺得主動,是客戶覺得。”劉好仃接過鼠標,仔細看了那幾條備注,“這說明,他們希望我們能提前預判他們的需求。”
“預判?”小李苦笑,“劉哥,你是要我們變成預言家嗎?”
“不是預言家,是觀察者。”劉好仃在表格上標出幾個關鍵詞,“客戶反饋越多,我們越能發現他們的習慣。比如,這個客戶每次都在周三下單,每次都要確認兩次交貨時間。”
“所以呢?”阿芳問。
“所以我們可以提前在周二聯係他,確認他的需求。”劉好仃頓了頓,“這就是主動。”
“聽起來像是……服務升級。”小李嘀咕。
“對,就是升級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不是所有客戶都需要主動服務,但那些高頻客戶,值得我們多花點心思。”
阿芳點點頭,“那我這邊也注意一下,看看有沒有類似的規律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喝了口茶,繼續說,“我們不是要改變所有人,而是要找到那些值得我們投入精力的客戶。”
“那怎麼判斷值不值得?”小李問。
“看訂單量、看合作年限、看反饋頻率。”劉好仃列出幾個指標,“這些數據會告訴我們答案。”
“劉哥,你這說得像選女朋友。”小李打趣。
“女朋友也要選,客戶更要選。”劉好仃一本正經,“畢竟,客戶是能給我們下單的。”
阿芳笑出聲,“劉哥,你這雞湯,又來了。”
“雞湯也有營養。”劉好仃眨眨眼,“咱們現在不是修流程,是在給客戶體驗裝雷達。”
時間過得飛快,幾天後,第一批客戶畫像終於整理完成。
“劉哥,我這邊畫了個圖。”阿芳把屏幕轉過來,“你看,這是南美客戶的畫像,他們最在意的是流程清晰和響應速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