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穿過玻璃窗,在會議室的長桌上投下一道斜斜的光帶。阿芳正對著電腦屏幕皺眉,小李的咖啡杯在桌角冒著熱氣,劉好仃站在白板前,手裡捏著一支筆,像是在跟自己較勁。
“這玩意兒,真能幫我們看懂市場?”小李盯著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表,像是在看一份外星人發來的電報。
“能。”劉好仃語氣堅定,“隻是我們現在還不太會用。”
“我倒是覺得,它比西班牙語還難搞。”阿芳歎了口氣,手指在鍵盤上敲得飛快,卻總跳出來一串“格式錯誤”的提示。
“彆急。”劉好仃放下筆,走回電腦前,“我們先把數據整理好,再一步步來。”
數據導入的過程,比想象中要“熱鬨”得多。
阿芳負責南美部分,小李負責東南亞。兩人坐在會議室的兩側,像兩個在不同頻道上掙紮的廣播員。
“我這邊導入了,但圖表怎麼全是亂碼?”小李喊。
“我這邊導入成功了,但分類全亂了。”阿芳回應。
劉好仃來回走動,像個臨時指揮官,手裡卻沒槍,隻能靠嘴皮子。
“彆急,咱們先統一格式。”他打開一個空白文檔,“來,把客戶名稱、產品類型、反饋關鍵詞、時間、地區,這幾個字段統一一下。”
“劉哥,你是不是偷偷上過數據分析課?”小李一邊改表格一邊問。
“沒上過,但咱在玻璃廠乾了二十多年,哪天不是在看數據?隻是以前看的是溫度、厚度、損耗率,現在看的是市場信號。”
“那你是怎麼從玻璃厚度看懂市場信號的?”阿芳好奇。
“很簡單。”劉好仃笑著,“溫度高了,玻璃容易裂;市場熱了,機會就來了。數據,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數字,而是趨勢的耳朵。”
阿芳低頭記下這句話,寫在文檔的開頭:“數據是趨勢的耳朵”。
it部門的人來了,幫他們調試工具,解決了格式兼容的問題。小李趁機在便簽上寫下:“環保認證≠綠色材料,但兩者高度相關”,貼在屏幕上。
“這玩意兒,還挺好玩的。”他看著圖表慢慢成型,眼睛亮了。
數據導入完成,下一步是可視化。
阿芳嘗試用圖表展示南美客戶對“環保認證”和“綠色材料”的關注度。小李則想看看東南亞市場對“自然融合”設計的反饋。
“我這圖表怎麼看起來像跳舞的麵條?”小李盯著屏幕皺眉。
“你是不是把時間軸和關鍵詞混在一起了?”阿芳湊過去看了一眼。
“好像是。”小李撓頭,“那我重新切分一下數據。”
“按地區、產品類型、客戶反饋三個維度來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三軸坐標,“這樣數據才有方向感。”
三人圍在電腦前,像在拚圖,一塊一塊地把市場信號拚出來。
小李重新篩選數據,發現南美市場中提及“環保”的客戶占比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8。
“劉哥,你看這個!”他指著屏幕上的曲線,“這個趨勢,是不是在加速?”
劉好仃點點頭,拿起筆在會議紀要上寫下:“綠色材料=客戶滿意度提升的關鍵指標”。
“市場不會自己說話,但它會留下痕跡。”他說,“我們要做的,就是把這些痕跡翻譯成語言。”
阿芳在文檔裡加了一個備注:“綠色材料與客戶滿意度呈正相關,建議重點關注”。
在南美市場的圖表中,環保材料的趨勢已經初現端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