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從會議室的百葉窗縫隙裡漏進來,照在三個人的電腦屏幕上,像是給數據圖表鑲了金邊。小李的咖啡杯已經涼透,阿芳的筆記本攤在桌上,密密麻麻的標簽像螞蟻搬家似的排成一列。
“這數據分類,比整理衣櫃還麻煩。”小李一邊點鼠標一邊嘟囔。
“你那是衣櫃,我們這是國際市場。”阿芳頭也不抬地敲著鍵盤,“你要是把‘環保材料’和‘綠色認證’搞混了,客戶可不會原諒你。”
劉好仃站在白板前,手裡拿著一支藍色的記號筆,像是在跟什麼較勁。他低頭看了眼阿芳和小李整理的數據,眉頭微皺。
“你們發現沒,南美那邊的標簽體係和東南亞不太一樣?”他指著屏幕,“同樣是‘自然融合設計’,南美客戶說‘環保’,東南亞客戶說‘柔和’,但其實他們要的可能是同一種東西。”
“那怎麼辦?”小李抬頭,“我們總不能讓客戶自己改詞典吧?”
“我們可以統一主分類,再保留區域子標簽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結構圖,“比如‘環保材料’是主項,下麵再分‘綠色認證’、‘可回收性’、‘低碳生產’這些子項,東南亞那邊也可以加‘自然紋理’、‘光影協調’之類的本地化標簽。”
阿芳眼睛一亮:“對,這樣既能保持統一,又能保留本地特色。”
“那就開始吧。”小李歎了口氣,“又是一場數據修仙。”
三人開始分工,阿芳負責南美部分,小李負責東南亞,劉好仃則在白板上不斷調整分類邏輯。會議室裡,鍵盤聲、鼠標點擊聲、偶爾的討論聲,像是某種節奏感極強的背景音樂。
“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。”小李忽然說,“在曼穀那邊的客戶反饋裡,‘光影協調’這個詞出現頻率特彆高,幾乎每次提到自然融合設計都會帶一句。”
“記錄下來,回頭再深挖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趨勢都是從細節裡長出來的。”
阿芳一邊整理一邊點頭:“就像玻璃上的裂紋,一開始隻是條線,慢慢就蔓延開了。”
“說得對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數據也一樣,一開始隻是幾個關鍵詞,但多了,就成了一種信號。”
時間在數據整理中悄悄滑過,窗外的陽光已經從會議室的左邊移到了右邊。阿芳的筆記本上,寫滿了各種標簽和備注。
“南美那邊的數據整理完了。”她抬頭,“綠色材料的提及率比東南亞高很多,但自然融合設計反饋比較零散。”
“東南亞那邊呢?”劉好仃問。
“自然融合設計反饋倒是挺多,但分布比較散,關鍵詞也不統一。”小李撓頭,“有點像霧裡看花。”
“那就先做交叉分析。”劉好仃說,“看看環保材料和客戶滿意度之間有沒有關聯。”
“這我來。”小李立刻調出數據模型,“我倒要看看,綠色材料是不是真的能提升客戶滿意度。”
阿芳也在電腦上敲敲打打,忽然指著屏幕:“你們看這個,有一家南美客戶連續三次訂單都特彆注明‘需提供環保認證文件’。”
“環保認證……”劉好仃沉吟片刻,“可能已經不隻是產品要求,而是客戶信任的基礎門檻。”
“那我們要不要把它單獨列出來?”阿芳問。
“列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這可能是個關鍵信號。”
小李運行完模型後,眼睛亮了:“劉哥,你看這個曲線,綠色材料和客戶滿意度確實呈正相關,而且趨勢在加速。”
“數據不會說謊。”劉好仃笑著說,“但它也不會主動說話,得我們去聽。”
阿芳在文檔裡加了一句備注:“環保認證=信任門檻”,並標紅加粗。
“那自然融合設計呢?”小李問,“這個趨勢到底有沒有?”
“拆解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“把自然融合設計拆成幾個可量化的子項,比如木紋、柔和色彩、環境適配、光影協調,再做加權分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