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點四十七分,天光剛在窗台上鋪了一層薄銀,辦公室的燈已經亮了。小林坐在工位上,手指在鍵盤上敲得像在彈一首急脾氣的鋼琴曲。屏幕上是他們新注冊的海外社交媒體主頁,粉絲數:43。其中37個是公司內部員工小號,6個是昨天半夜誤點廣告進來的中東裝修包工頭。
“這數據,”小林嘟囔,“比我奶奶朋友圈點讚還少。”
話音剛落,劉好仃端著個印著“安全生產三十年”字樣的搪瓷杯走了進來,杯口飄著兩片陳皮。他沒說話,隻是繞到小林身後,盯著屏幕看了三秒,然後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皺巴巴的便利貼,貼在了顯示器邊框上。
上麵寫著:“彆看人數,看人話。”
小林一愣,隨即笑了。這話說得糙,理卻不糙——他們做的是工業玻璃,客戶也不是刷短視頻解悶的路人,而是會盯著參數表挑刺的建築師、項目經理、采購總監。與其追著流量跑,不如讓人記住你說的每一句話都算數。
“今天第一條發什麼?”劉好仃問。
“我拍了塊玻璃在晨光裡的樣子,”小林轉過屏幕,“你看,反光那條線,像不像一道正在升起的拉鏈?標題我寫的是:‘我們不生產光,我們隻是光的搬運工。’”
劉好仃眯眼看了兩秒,點頭:“可以,但加個副標題——‘比如這塊用在新加坡金融中心的曲麵玻璃,誤差不到0.3毫米。’”
“太硬了吧?”
“硬才可信。”他抿了口茶,“咱們不是賣香水的,是賣‘扛得住台風十級還保持透明’的。”
正說著,小張抱著一疊文件衝了進來,頭發有點炸,像是剛從地鐵早高峰裡突圍成功。他把資料往桌上一摔:“廣告平台比相親市場還複雜!十個平台九個說能精準推給高端建材客戶,結果後台畫像全是買拖鞋的。”
劉好仃翻了翻報價單,輕輕吹了聲口哨:“這個海外b2b行業門戶,千次曝光才八十塊,目標用戶是注冊過建築項目采購係統的?靠譜。”
“我也覺得!”小張眼睛亮了,“而且他們首頁有個‘技術案例’專欄,我們可以投圖文廣告,附上迪拜藝術中心那塊有沙丘紋理的玻璃故事。”
“就它。”劉好仃拍板,“預算有限,咱們不撒芝麻,要撒就撒在刀刃上。第一條廣告配圖用那張玻璃紋理特寫,標題寫:‘不完美的美,才是真的強。’”
小林在旁邊記下,忽然抬頭:“要不……我也找兩個行業小博主合作?不是那種百萬粉的,就是專門講建築材料美學的,粉絲兩三萬,但全是精準人群。”
劉好仃想了想,點頭:“可以試。送他們一塊定製小樣,背麵刻句話,比如‘你設計的房子,值得更好的牆。’人情比廣告費走得遠。”
第一波傳播就這麼悄悄推了出去。
三天後,社交媒體主頁粉絲漲到了八百多,雖然不算多,但評論區開始出現真正的對話。有人問:“這種曲麵玻璃最大能做到多大?”小林秒回:“目前紀錄是12.8米,去年給倫敦新美術館做的,需要的話,我們可以發結構測試視頻。”對方回了個大拇指,還轉發了。
廣告那邊也傳來好消息——那個b2b平台的點擊率高出行業均值兩倍,谘詢表單一晚上收了十七份,其中三個是德國設計事務所。
“咱們是不是……有點火了?”小張盯著數據報表,聲音有點發顫。
劉好仃沒笑,反而拿起筆在白板上畫了個曲線:“起步快,不代表能跑遠。真正的考驗,現在才開始。”
話音未落,警報響了。
不是消防警報,是社交媒體後台的關鍵詞預警。有人在他們最新一條帖子下留言:“聽說你們的防爆玻璃測試是擺拍?有視頻造假前科吧?”
緊接著,第二條、第三條類似評論冒了出來,語氣一個比一個衝,還帶上了競爭對手常用的術語。
小林臉色變了:“這是衝著抹黑來的。”
劉好仃卻顯得很平靜。他坐到電腦前,調出客戶授權的真實測試視頻,又找出第三方檢測報告掃描件,一條條回複:
“視頻是迪拜客戶自己拍的,我們隻是轉發。原始文件時間戳在附件裡,歡迎查證。”
“檢測機構是sgs,編號可查。如果您感興趣,我們可以安排線上參觀實驗室。”
“另外,您提到‘前科’,能具體說說是哪件事嗎?我們願意配合調查。”
一條條回複不帶情緒,全是事實,像釘子一樣穩穩釘進質疑的縫隙裡。
更妙的是,有位曾合作過的荷蘭設計師主動跳出來說:“我用過他們的玻璃,項目在北海海邊,五年零裂縫。他們連包裝箱都印著‘本產品經得起時間打臉’,挺有意思。”
風波漸漸平息,反而帶來了新流量——不少觀望的客戶開始私信詢問技術細節。
劉好仃看著後台谘詢量翻倍,隻說了一句:“以後每條負麵評論,都當成一次免費的客戶教育機會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小張趁熱打鐵,調整了廣告投放策略,把預算向點擊轉化率最高的兩個平台傾斜,同時加入新的素材——那塊被刻上客戶名字的榮譽牆玻璃照片,配上文案:“它去過東京塔、新加坡濱海灣、哥本哈根能源島。下一個地標,會是誰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