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傳播的輪子,終於開始自己轉了。
兩周後的早晨,團隊圍在會議室看最新數據。社交媒體粉絲突破五千,海外谘詢量環比增長340,最意外的是,有家美國綠色建築認證機構主動聯係,想把他們的智能調光玻璃列入推薦材料清單。
“咱們……是不是真的有點動靜了?”小林盯著屏幕,聲音輕得像怕驚擾了什麼。
劉好仃沒說話,而是打開手機相冊,翻出一張照片——是廠門口那塊舊招牌,風吹日曬多年,漆皮有些剝落。他昨天特意去拍的。
“你們知道為什麼咱們不做那種金光閃閃的大廣告牌嗎?”他問。
沒人回答。
“因為真正的品牌,不在牆上,”他頓了頓,“在彆人願意為你說話的那一刻。”
小張忽然站起來:“要不咱們搞個線上活動?比如‘曬出你身邊的深圳玻璃’,誰拍得好,送一塊迷你紀念版?”
“好主意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獎品彆太貴,重點是讓人參與。咱們不靠噱頭吸睛,靠真實留人。”
小林已經在草稿紙上寫起了活動規則,嘴裡念叨:“參與方式簡單,標簽統一,再找幾個行業ko帶頭發……”
劉好仃走到窗邊,陽光正好照在辦公桌上那塊智能調光玻璃樣品上。他按下開關,玻璃由霧轉清,窗外的塔吊、綠網、飛鳥,一一清晰浮現。
“你看,”他對小張說,“它不是一下子亮的。”
小張點頭:“但隻要電沒斷,總會亮。”
“現在,”劉好仃望著玻璃映出的天空,“電來了。”
小林忽然抬頭:“劉工,我剛想到——要不要把客戶的真實評價做成係列短片?就叫‘他們說’,不用我們誇,讓客戶自己講。”
劉好仃眼睛一亮:“拍,馬上拍。第一集就用北海那個荷蘭設計師的原話。”
小張翻出筆記本:“那傳播節奏我們得重新排——社交媒體每周兩更,廣告配合推,線下展會同步放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畫出時間軸,“傳播不是一錘子買賣,是細水長流。”
小林敲著鍵盤:“第一期文案我想好了:‘他們不說我們多厲害,隻說用了五年,玻璃還在,信任也在。’”
劉好仃笑了:“這句,能進廠史。”
數據繼續攀升,品牌詞搜索量進入行業前十,連業內老牌雜誌都發來采訪邀約。劉好仃沒急著答應,而是讓團隊建了個“客戶聲音庫”,把每一條好評、建議、使用場景都分類歸檔。
“這些不是素材,”他說,“是咱們品牌的骨頭。”
一天傍晚,小張在整理廣告投放複盤時,突然“哎”了一聲。
“怎麼?”劉好仃走過去。
“你看這個用戶路徑——他先看到我們的b2b廣告,點擊後看了技術文檔,三天後又從社交媒體刷到客戶案例視頻,昨天提交了合作意向。”小張指著圖表,“咱們的‘兩條腿走路’,真的走通了。”
劉好仃看著那條蜿蜒上升的曲線,像一條正在爬坡的路。
“不是我們聰明,”他輕聲說,“是我們沒偷懶。”
夜色漸深,辦公室的燈一盞盞熄了,隻有小林的屏幕還亮著。她正在剪輯第一支《他們說》短片,背景音樂選得很輕,是鋼琴版的《平凡之路》。
劉好仃路過時停下腳步,看了兩秒,沒說話,隻是輕輕把一杯熱枸杞水放在她桌角。
小林抬頭笑了笑:“快好了,明天就能發。”
劉好仃點頭,轉身走向電梯。手機震動了一下,是小張發來的消息:“新廣告素材ready,等您過目。”
他點開附件,是一張海報設計稿:黑色背景上,一塊玻璃靜靜矗立,邊緣泛著微光,下方一行字——
“它不說話,但它一直在扛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