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點整,媒體陸續到場。提問環節一開始,果然來了硬茬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貴司宣稱的環保玻璃,實際生產能耗比行業均值高出18。”一位財經記者直視劉好仃,“這算哪門子綠色?”
全場安靜。
劉好仃沒慌,接過話筒:“您說得對,前期能耗確實高——因為我們用了全電熔爐,替代傳統燃氣。但您看這張圖。”
大屏幕切換,顯示過去三年單位產品的碳排放曲線,逐年陡降。
“高投入換來的是零廢氣排放。去年,我們廠區周邊空氣檢測,p2.5比市區低37。數據來自環保局公開報告,編號可查。”
他又請出技術負責人,現場拆解一塊廢料回收率高達92的邊角料樣本。
“綠色不是口號,”他說,“是算出來的賬。”
記者點點頭,沒再追問。
另一邊,讚助活動也同步啟動。峰會入口處,立著一塊特彆的紀念牆——由回收玻璃熔鑄而成,表麵刻著“每一扇窗,都是對天空的承諾”。
現場突然出了點小狀況:互動裝置的電源短路,屏幕黑了兩分鐘。
工作人員立刻上台致歉,同時安排技術人員搶修。小林靈機一動,拿起麥克風即興解說:“大家現在看到的,正是我們產品在極端情況下的表現——斷電後,玻璃自動切換為安全透光模式,確保室內不黑。”
台下響起掌聲。故障反而成了最佳演示。
一天下來,兩場活動無縫銜接,聲量拉滿。
發布會相關報道登上三家主流財經媒體頭版,行業公眾號推文閱讀量破十萬;峰會現場,多位建築師主動留下聯係方式,希望洽談合作;就連那家最初質疑的媒體,也在後續文章中寫道:“他們沒回避問題,而是把問題變成了答案。”
晚上七點,團隊回到辦公室,泡麵香氣彌漫。
劉好仃沒急著總結,而是讓每個人說一句“今天最值的瞬間”。
“有個記者拍完照,問我能不能帶塊樣品回去給兒子做科學作業。”小林笑著說。
“我看到一個老外站在展台前,盯著玻璃看了十分鐘,最後說‘tinnovation’。”小張模仿著口音。
劉好仃聽著,沒說話,隻是打開電腦,調出輿情監測係統。
品牌美譽度曲線,像一條被春風托起的風箏線,穩穩上揚。
但他沒讓大家看數據。反而問了個問題:“你們覺得,今天哪件事,最讓人記住咱們?”
小林說發布會的技術演示,小張覺得是讚助牆的儀式感。
劉好仃搖搖頭:“是那個斷電的兩分鐘。”
“因為那時候,咱們沒慌,也沒躲。問題來了,就當場解決——這才是品牌最硬的底色。”
他合上電腦,窗外城市燈火如星。
“明天開始,整理所有媒體反饋,分類歸檔。特彆是那些提了問題的,挨個回郵件,附上詳細資料。”
小林記下,忽然抬頭:“要不要做個‘問答專欄’?把常見質疑和我們的回應公開出來?”
“做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名字就叫‘玻璃不說謊’。”
小張正要說話,手機響了。
他看了一眼,眼睛突然睜大。
“誰啊?”小林問。
小張沒回答,隻是把屏幕轉向大家。
是那家國際知名建築媒體的主編發來的消息:
“我們想拍一部關於中國工業品牌出海的紀錄片,你們願意做第一個拍攝對象嗎?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