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張翻了一頁,眼睛一亮:“他們還和供應商簽‘碳共享協議’?這是啥?”
“簡單說,”劉好仃解釋,“就是大家一塊兒減排,數據共享,誰達標了,訂單優先給誰。不是壓價競爭,是拚綠色效率。”
“聽著像‘供應鏈朋友圈’。”小林笑了。
“對。”劉好仃也笑了,“咱們以前的朋友圈,是廠裡老師傅、隔壁包裝廠老李。現在,得把地圖打開,加幾個新好友——港口、檢測機構、海外倉、環保認證公司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小張合上資料,歎了口氣:“聽著像要重新投胎。”
“不用投胎,”劉好仃拍拍他肩膀,“隻要願意抬頭看路。咱們過去是埋頭拉車,現在得學會抬頭看燈——紅綠燈,導航燈,預警燈。”
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出一條蜿蜒的線,從深圳出發,穿過海洋,延伸到地圖邊緣。
“這條線,過去是虛的,現在,我們要把它變成實的。一環扣一環,環環有人管,環環有備份。”
小林舉手:“那我們從哪兒開始?”
“從問題開始。”劉好仃寫下三個方向:政策差異、物流節點、供應商協同。
“你們每人挑一個,先當‘偵察兵’。不用出報告,先找三個最讓你頭皮發麻的案例。比如——”
他指了指第一項:“越南突然加征環保附加費,咱們的貨卡在關口,怎麼辦?”
又指第二項:“海運旺季,所有船都訂滿了,怎麼保證樣品準時到?”
最後指向第三項:“合作多年的供應商突然漲價,有沒有備選方案?”
會議室裡漸漸有了筆尖劃過紙張的聲音。小林已經開始在本子上畫思維導圖,小張翻開了手機裡的國際物流app,連技術組的小王都默默打開了海關總署的外文公告欄。
劉好仃站在一旁,沒再說話。他隻是看著那張被陽光曬得發白的國際運輸路線圖,圖上幾個紅點閃爍著,像未被點亮的信號燈。
“咱們的玻璃能自己調節透光度,”他輕聲說,“可再聰明的玻璃,也得靠一條不掉鏈子的路,才能被人看見。”
他轉身,在白板最下方寫下一句話:
品牌走多遠,供應鏈就得鋪多長。
然後,他拿起茶杯,吹了吹浮在表麵的一片茶葉。
“先彆想一步登天。”他笑了笑,“今天不求解決方案,隻求——提出十個好問題。”
小林抬頭:“然後呢?”
劉好仃抿了口茶,茶水已經涼了,但他喝得認真。
“然後,”他說,“我們一個一個,把它們變成答案。”
窗外,一輛滿載玻璃的貨車緩緩駛出廠門,車尾的反光條在陽光下一閃,像一道劃破平靜的光。
車剛拐出廠區,司機就接到了調度電話。
他按下接聽鍵,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說:
“老李,麻煩你今天彆走虎門大橋,改走沿江高速——”
話音未落,遠處傳來一陣急促的喇叭聲。
司機探頭一看,一輛印著petitor品牌的貨車正從岔道強行切入,車頭幾乎貼上了他們的右後輪。
他猛踩刹車,方向盤一打,輪胎在路麵劃出半道黑痕。
車廂裡,幾塊未固定的玻璃輕輕晃動,邊緣相碰,發出清脆的一聲——
叮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