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第三周,問題來了。
一批發往墨西哥的貨,原定周二裝車,結果周三早上才出庫。物流商反饋:運輸車半路拋錨,換了車才拉走。
“拋錨?”劉好仃皺眉,“現在車況這麼差?”
小林查了記錄:“是外包車隊的車,保養記錄不全,發動機故障。”
劉好仃立刻聯係李經理。
電話接通,對方語氣歉意:“真不好意思,這車是我們合作的第三方,沒想到出這岔子。”
“人沒事吧?”劉好仃第一句問。
“司機沒事,就是貨晚了。”
“晚了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知道為什麼晚。”劉好仃說,“咱們能不能把車隊也納入合作體係?定期檢查車況,換車也優先用咱們名單裡的?”
李經理沉默兩秒:“可以,但得加服務費。”
“加多少?”
“每單多收三百,包含車輛檢修和備用調度。”
劉好仃算了算延誤帶來的倉儲和客戶賠償成本,點頭:“乾。”
當天,合作車隊名單更新,新增三條硬規:每月車檢、司機持證備案、gps全程追蹤。
另一頭,信息傳遞也出了小岔子。
一次臨時改單,係統推送了預警,但物流商的技術接口沒識彆新字段,漏看了變更內容,差點按舊方案發貨。
劉好仃沒發火。他讓技術組拉了個“合作方係統對接問題清單”,分類標記:數據格式、推送頻率、異常反饋機製。
“彆嫌麻煩,”他對小王說,“現在多改一個bug,將來少一次危機。”
小王點頭:“我已經建了個‘合作方技術支持群’,有問題直接,響應速度比郵件快多了。”
一個月後,數據出來了。
越南線路平均運輸周期縮短1.2天,墨西哥線路出錯率下降70,巴西新模板零申報失誤。
最意外的是,供應商老陳主動打電話來:“劉工,你們訂單穩定了,我們產能利用率上了90,廠裡剛談了個節能改造項目,要是成,明年還能再降5成本。”
劉好仃掛了電話,站在白板前,看著“合作,不是配合”那六個字,拿起筆,在下麵添了一行小字:信任,是省下來的成本。
下午,他組織了一次“合作複盤會”,沒在會議室,而是訂了樓下咖啡館的包間。
供應商、物流商、公司團隊圍坐一圈,桌上擺著咖啡和點心,氣氛輕鬆。
老陳笑著說:“以前覺得你們就是個客戶,現在倒像戰友了。”
李經理也舉杯:“下次台風天,咱們也能提前排兵布陣了。”
劉好仃沒急著總結。他打開平板,調出一張圖表:“這是過去兩個月的協同效率趨勢,每提升一個點,咱們就少浪費一次人力、一次運力。接下來,我想試試——把合作再往前推一步。”
大家安靜下來。
“比如,”他指著屏幕,“咱們能不能共享庫存數據?你們看到我們缺料,主動提醒;我們看到你們車有空位,幫忙找貨?”
老陳眼睛一亮:“這不就是‘動態拚車’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笑,“不白忙,有分成。”
李經理搓著手:“這得搭個平台啊……”
“技術我們來對接,”劉好仃說,“你們出場景,我們出方案。”
話音未落,小林突然舉手:“劉工,運輸公司剛發來消息——他們計劃明年換一批電動貨車,續航500公裡,深圳到贛州來回剛好。”
劉好仃抬頭:“他們提合作了嗎?”
“還沒,但……”小林翻了一頁,“他們說,如果咱們訂單量夠大,可以優先安排綠色專線。”
咖啡館的空調輕輕吹著,桌上的咖啡杯沿凝著細小的水珠,緩緩滑落。
劉好仃拿起筆,在會議本上寫下:綠色專線,可行性評估。
他剛要抬頭說話,手機震了一下。
是李經理發來的消息:“電動貨車的充電周期和裝載效率,我們今晚整理一份數據,明早發你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