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七點,深圳的天剛透出點魚肚白,玻璃廠的倉庫門口已經有叉車在來回穿梭。劉好仃拎著保溫杯走進辦公區時,正撞見小林抱著一摞打印好的表格從打印機前撤退,紙張邊緣還帶著微微的熱氣。
“趕早班?”他笑著問。
“趕數據。”小林把表格塞進文件夾,“昨晚係統跑完上季度的成本模型,我順手導出來了。您不是說今天要開評估會嗎?我怕臨時抓瞎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擰開保溫杯喝了一口熱茶。茶是普通的茉莉花,但滾燙的溫度順著喉嚨滑下去,整個人都活了過來。他看了眼牆上的掛鐘——離會議開始還有四十分鐘,時間剛好夠把思路理一遍。
會議室的窗簾半拉著,陽光斜斜地切進屋子,在桌麵上劃出一道金線。白板上還留著上次會議的痕跡:綠色專線、動態拚車、分成機製……字跡未擦,像是某種無聲的提醒。劉好仃走過去,拿起板擦,輕輕抹去那些設想類的詞,隻留下“成本”“效率”“數據驗證”三個詞,重新用粗筆框了出來。
“今天不畫餅,”他轉身對陸續進來的團隊說,“咱們數錢。”
眾人笑出聲來,氣氛一下子鬆快了不少。
小王抱著筆記本電腦坐下:“我已經把各線路的運輸、倉儲、報關、損耗數據都拉齊了,就等您一聲令下。”
“不急。”劉好仃擺擺手,“先說清楚咱們怎麼算這筆賬。咱們這次不是圖個大概,是要讓每一個數字都站得住腳。”
他翻開自己的筆記本,上麵貼滿了便利貼,每一張都標注著不同環節的基準值。“咱們拿越南線當樣板,三個月前,平均清關耗時4.3天,滯港費平均每單876元;墨西哥線出錯率12,巴西模板申報返工率15。這些是咱們的起點。”
小周舉手:“那現在呢?”
“現在?”劉好仃笑了,“等你們自己看。”
他示意小王把數據投到屏幕上。一頁頁報表滑過,像春天解凍的溪流,緩慢卻清晰地顯露出變化的痕跡。
越南線——平均清關耗時3.1天,滯港費降至523元;墨西哥線出錯率下降至3.6;巴西新模板連續47單零返工。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,隨後爆發出一陣低低的驚歎。
“這數據……靠譜?”小陳忍不住問,“會不會是剛好那幾周沒遇上查得嚴的海關?”
“問得好。”劉好仃早有準備,“咱們做了三重驗證:一是拉了三個月滾動平均,排除單周異常;二是對比了同期其他客戶的通關記錄,確認不是外部環境整體變好;三是回溯了每一單延誤原因,發現80以上的延誤減少,都集中在信息同步改進之後。”
他頓了頓,補充道:“換句話說,不是運氣,是咱們改對了地方。”
小林盯著屏幕,忽然笑出聲:“您看這兒——越南那條線,上個月有批貨,清關隻用了兩天。物流商自己都發消息來問:‘你們是不是走後門了?’”
“咱們走的是前門,”劉好仃也笑,“而且把門開寬了。”
大家笑作一團,連一向嚴肅的法務小陳都忍不住搖頭:“照這趨勢,年底成本壓降目標能提前完成。”
“彆急著慶祝。”劉好仃抬手壓了壓,“數據是好,但咱們得盯住一個問題:這些變化能不能持續?”
話音剛落,財務組的小李皺眉插話:“我剛核對供應商回傳的結算單,發現有兩家的數據延遲了兩天才給,字段還不全,補錄挺費勁。”
劉好仃點頭:“這事兒我來處理。”
他當場撥通供應商老陳的電話,接通後沒寒暄,直接問:“老陳,上季度的數據表發了嗎?我們這邊還沒收到完整版。”
“哎喲劉工,正要跟你說!”電話那頭聲音爽朗,“不是我不給,是我們新換了財務係統,導出格式變了,技術員還在調。我讓小張現在就發你新模板,保證今天中午前補全。”
“謝了。”劉好仃掛了電話,轉頭對團隊說,“不是數據不想給,是咱們的合作方也在進化。咱們得幫一把。”
他當即安排小王和小林組成“數據支援小組”,專門對接供應商和物流商的技術對接問題,統一數據格式,還建了個自動提醒機製:每到數據提交日前48小時,係統自動發送提醒。
“咱們不是甲方,但可以當個靠譜的夥伴。”他說。
兩天後,所有數據補齊。分析組重新跑了一遍模型,結果依舊堅挺:供應鏈整體運營成本同比下降18.7,關鍵線路平均響應速度提升23。
最讓劉好仃意外的是,連原本最不被看好的“合作車隊”也交出了亮眼成績單——車輛故障率從每月1.2次降至0.3次,gps全程追蹤讓調度效率提升了近三成。
“以前是出了事才修車,”小王翻著報告說,“現在是係統提前預警保養節點,車隊主動換零件,連司機都說開得踏實。”
劉好仃聽完,沒急著表態。他走到白板前,拿起筆,在“成本”和“效率”之間畫了一條波浪線,然後寫下兩個字:信任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“你們發現沒有?”他轉身問大家,“咱們省下的不隻是錢,還有溝通成本。以前一個改單要打五個電話確認,現在一條預警消息就搞定。這不是係統厲害,是人願意信係統背後的那個人。”
會議室安靜下來,陽光已經爬到了白板中央,照得那兩個字微微發亮。
下午的總結會上,劉好仃把最終報告一頁頁翻給大家看。每一頁都附著對比圖、趨勢線、案例分析,像一本講給所有人聽的故事書。
“咱們這一輪優化,沒砸錢,沒換人,隻是把原本斷掉的環節接上了,把互相防備的‘配合’,變成了互相托底的‘合作’。”他合上文件夾,“效果出來了,但彆忘了——這才剛開始。”
小林忽然舉手:“劉工,我在核數據時發現,有幾條冷門線路的運輸成本其實還能壓,隻是之前訂單太少,沒被重點看。”
“哦?”劉好仃眼睛一亮,“說說看。”
“比如發往智利的貨,目前是拚箱走,但如果我們能和物流商談個季度包艙,哪怕隻多出10的量,單價能降21。”
劉好仃沒說話,低頭在本子上快速算了幾筆,然後抬頭:“這個數,靠譜。”
他環視一圈:“所以接下來,咱們不光要看‘已經變好的’,更得盯‘還能更好’的地方。”
會議結束前,他站在窗邊,看著樓下那輛熟悉的紅色貨車緩緩駛出廠區。車尾燈在陽光下閃了閃,像某種無聲的回應。
他掏出手機,給李經理發了條消息:“智利線,咱們聊聊包艙的事。另外,你們上次提的電動貨車充電效率數據,發我一份。”
剛按下發送鍵,小林跑進來:“劉工!越南那邊剛回消息,說他們新上的自動化質檢線可以共享數據接口,如果我們願意,能提前48小時看到原料質檢結果。”
劉好仃抬頭,手指在屏幕上停了幾秒。
他重新編輯消息,隻加了一行字:“充電效率數據,今晚能發嗎?越快越好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