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陽光穿過玻璃廠辦公樓的百葉窗,在地麵上投下一道道細長的光條,像琴鍵,也像時間的刻度。劉好仃站在窗前,手裡握著剛泡好的茶,杯壁微燙,茶香淡淡地浮在空氣裡。他沒急著喝,隻是看著樓下那輛紅色貨車緩緩駛出廠區,車尾燈一閃,消失在晨光中。
手機在褲兜裡震動了一下。
他掏出來,是李經理的回複:“智利包艙的事可以談,電動貨車充電數據晚上發你。”
劉好仃嘴角微微一揚,把手機放回口袋。這感覺,像下完一盤棋,剛收完子,對手還沒反應過來,他已經盤算起下一局了。
可就在這時,郵箱“叮”地一聲,跳出一封新郵件。
發件人是越南合作方的質檢主管,標題寫著:“關於數據接口共享的補充說明”。
他點開,內容不長,但讀完後,手指在屏幕上停了幾秒。
對方說,自動化質檢線確實能提前48小時共享原料數據,但前提是——客戶要能實時接收並反饋。否則,信息發出去沒人看,等於白搭。
“我們這邊係統準備好了,”對方寫道,“但不知道貴方客戶是否習慣這種節奏?比如,他們願意半夜三點查郵件嗎?”
劉好仃輕笑了一聲,把郵件關掉。
他轉過身,辦公室裡已經陸續有人來上班。小林抱著筆記本從走廊經過,看見他,揚了揚手裡的設備:“劉工,新數據接口測試包裝好了,隨時能推。”
“不急。”劉好仃擺擺手,“先問問——咱們的客戶,準備好了嗎?”
小林一愣:“客戶?他們不就是收貨、驗貨、付款嗎?”
“以前是。”劉好仃走到白板前,拿起筆,在“成本”“效率”下麵,輕輕寫下兩個新詞:“響應”“體驗”。
他沒解釋,隻是盯著那兩個字,像在看一扇還沒推開的門。
半小時後,會議室。
投影儀亮著,屏幕上是最近三個月的客戶反饋彙總。數據很安靜,但字裡行間透著點“彆扭”。
比如,巴西客戶抱怨清關速度雖然快了,但沒人提前通知他們貨到哪了;德國客戶說係統能查物流狀態,但界麵全是中文,他們得靠翻譯軟件猜;還有個中東客戶直接寫:“你們的玻璃很美,但溝通像在玩猜謎。”
小王翻著表格,忍不住吐槽:“咱們省了十八道流程,結果客戶覺得……更難搞了?”
“不是更難搞,”劉好仃接過話,“是咱們跑太快,把客戶落下了。”
他頓了頓,指著屏幕:“咱們優化了供應鏈,像給車換了發動機、換了輪胎,跑得快了。可客戶坐在車裡,沒方向盤,沒導航,連窗戶能不能開都不知道——你說他坐得舒服嗎?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。
小林撓頭:“所以……咱們得裝個空調?”
眾人笑出聲。
劉好仃也笑了,但沒接玩笑。他走到窗邊,陽光正好照在玻璃幕牆上,反射出一片銀亮。遠處,幾輛物流車正排隊進廠,像一群歸巢的鳥。
“我昨晚算了個賬。”他忽然說,“咱們今年出口的玻璃,鋪開能蓋滿三個足球場。每一塊,都有人用手摸過、用眼看過、用心挑過。可我們認識他們嗎?知道他們幾點開工、幾點喝咖啡、習慣用微信還是hatsapp?”
沒人回答。
他知道這問題沒標準答案。
但問題本身,已經夠了。
中午,食堂。
劉好仃端著餐盤找座位,看見小周和小陳正擠在一張小桌前,對著手機屏幕爭論什麼。
“不是我說,沙特客戶那個定製包裝,咱們真得加個防潮層。”小周指著手機裡的照片,“他們那邊濕度大,運輸又長,萬一到貨發黴,賠的可不止一箱貨。”
小陳搖頭:“加防潮層成本漲8,審批流程得重走,不值得。”
“可客戶說他們去年就遇到過這問題,還發了照片。”小周放大圖片,“你看,邊角都起泡了。”
劉好仃走過去,看了眼照片,沒說話,隻是把自己的飯盒輕輕放在桌上。
“值得。”他終於開口。
兩人抬頭。
“不是因為成本漲8,”他夾了口青菜,“是因為客戶特意提醒過。這說明什麼?說明他們信任咱們,願意提前說問題。這種信任,比省8重要。”
小陳張了張嘴,沒反駁。
劉好仃笑了笑:“再說了,咱們剛省了18.7的運營成本,還差這8?”
飯桌上安靜了一瞬,隨後小周笑出聲:“您這是把省下的錢,全砸客戶身上啊。”
“不砸不行。”劉好仃認真道,“咱們賣的不是玻璃,是‘放心’。玻璃碎了能賠,信任碎了,可就拚不回來了。”
下午三點,他回到辦公室,桌上多了份文件。
是海外客戶滿意度調研的初稿,封麵寫著“內部參考,非正式報告”。
他翻開,一頁頁看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