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誇的:“中國工廠效率驚人。”
有提建議的:“希望能有英文版操作手冊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也有直接吐槽的:“每次聯係客服,等三天才回,回了還答非所問。”
最後一頁,是開放式問題:“您最希望我們改進的一點是什麼?”
五花八門的答案裡,有個詞反複出現——“及時”。
“希望你們能及時回複。”
“希望發貨能及時通知。”
“希望問題能及時解決。”
劉好仃盯著這個詞,看了很久。
然後,他拿起筆,在本子上寫下一串詞:
多語言支持、24小時響應、個性化服務、文化適配、主動溝通……
寫完,他靠在椅背上,閉了會兒眼。
窗外,夕陽正緩緩西沉,把玻璃廠的屋頂染成一片暖金。遠處的港口隱約可見,幾艘貨輪靜靜停泊,像等待啟航的信使。
他忽然想起十年前,第一次跟著團隊去德國參展。那時他們連名片都是機翻英文,客戶指著產品問“ass”。
現在,他們能把玻璃運到三十多個國家,清關速度全球領先。
可客戶說:“你們很快,但不夠近。”
近,不是地理上的近,是心上的近。
他睜開眼,拿起手機,撥通小林的號碼。
“明天上午九點,會議室。”他說,“叫上所有跟客戶打交道的人——客服、外貿、物流對接,一個彆落。”
“有事?”小林問。
“有大事。”劉好仃站起身,走到窗前,看著最後一縷陽光落在廠門口的銘牌上,“咱們得重新想想——到底什麼叫‘服務’。”
電話那頭沉默兩秒:“您該不會……要搞‘客戶體驗革命’吧?”
“革命太嚇人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咱們就搞個小創新,行不行?”
“行是行,可……創新從哪開始?”
劉好仃望著窗外,全球客戶的麵孔在他腦海裡一一閃過——有戴頭巾的,有金發碧眼的,有在熱帶穿短袖的,也有在寒冬裹大衣的。
他們語言不同,習慣不同,甚至對“好服務”的定義都不同。
但他知道,有一點是共通的——他們都在等一個能聽懂他們說話的人。
“從聽開始。”他說,“先學會聽懂他們的話,再學會說他們聽得懂的話。”
電話掛了。
他站在窗邊,沒動。
辦公室的燈還沒開,暮色一點點漫上來,像潮水。玻璃幕牆映出他的輪廓,一個五十多歲的普通工人,穿著洗得發白的工裝,手裡還攥著那個用了五年的保溫杯。
可他的眼神,像剛點燃的火。
他知道,供應鏈的仗打完了,下一程,是人心。
是讓一塊玻璃,不隻是玻璃,而是一句“我在乎你”。
他低頭翻開筆記本,在“響應”“體驗”下麵,又加了一行小字:
“客戶在哪裡,服務就該跟到哪裡。”
然後,他寫下第一個問題:
“我們,真的了解我們的客戶嗎?”
筆尖停在紙上,墨跡緩緩暈開。
樓下,叉車的喇叭聲響起,一輛滿載的貨車緩緩啟動,車燈劃破漸暗的天色,像一句未說完的話。
劉好仃沒抬頭。
他隻是把筆帽哢嗒一聲扣上,放在桌角,端正,安靜。
像在等一個答案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