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的手機在褲兜裡震了第三下時,他正蹲在廠門口的花壇邊,拿小鏟子給一叢新栽的藍雪花鬆土。手機屏朝上躺著,亮著兩條新消息。第一條是小林發來的:“德國客戶確認了,太陽能板供電數據可以加進報告,技術方案已出。”第二條來自小陳:“巴西那邊說,‘詩光玻璃’他們願意先訂五塊做樣板,但希望咱們能拍個概念視頻。”
他沒急著回,而是把鏟子往土裡一插,站起身拍了拍手。掌心沾著泥,陽光曬得指節發燙。他抬頭看了眼廠房屋頂的光伏板,心想:這廠子自己都快成“綠色樣板”了,客戶還嫌不夠亮?
回到辦公室,他順手把沾泥的鏟子靠在門後,打開電腦調出客戶列表。地圖上那些閃爍的小點,像撒了一把芝麻在世界地圖上。他盯著看了兩分鐘,忽然抓起筆,在便簽紙上寫下四個字:“建個群吧。”
不是微信群那種“群”,是正經的、能發帖、能投票、能上傳設計稿、還能讓德國工程師和巴西建築師隔空吵架的那種“社區”。
他把小陳、小林、小王三人叫到會議室時,順手帶上了那盆辦公室養了三年、半死不活的綠蘿。往常開會,這盆綠蘿都蜷在角落吸塵器旁邊,今天卻被他擺在了會議桌正中央。
“咱們要搞個客戶社區。”他說完,順手給綠蘿澆了點水,“它都快枯了,得換個環境。”
小陳眨眨眼:“咱們這綠蘿還能活?”
“重點不是綠蘿。”劉好仃敲了敲桌麵,“是‘社區’。客戶提的需求越來越多,越來越野,光靠咱們一個個對接,遲早累趴。不如搭個平台,讓他們自己聊起來。”
小林皺眉:“可咱們沒搞過這種平台啊。注冊門檻怎麼設?內容誰來管?萬一客戶在上麵吵架怎麼辦?”
小王也點頭:“而且,誰願意來?人家買塊玻璃,還要進個‘玻璃愛好者俱樂部’?”
劉好仃笑了:“你們還記得上個月那個法國客戶嗎?他收到玻璃後,專門發了張照片,說‘這是我們的建築,也是你們的用心’。這種人,不會嫌麻煩,他會覺得——終於有人懂他了。”
他打開投影,調出一份草圖:社區首頁分三塊——“靈感集市”“技術角”“福利站”。“靈感集市”放客戶自己設計的包裝、創意應用;“技術角”由公司技術人員定期更新玻璃性能解析、安裝建議;“福利站”則是積分兌換、限量新品優先體驗。
“咱們不賣課,不賣貨,就賣‘被聽見’。”他說,“客戶提個想法,哪怕荒唐,咱們也回一句‘有意思,能細說嗎?’他就會覺得,自己不是個訂單號,是個‘人’。”
小陳忽然舉手:“那……能不能加個‘創意懸賞’?比如客戶提個新點子,咱們做成產品,給他署名,再分點收益?”
“加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重重畫了個勾,“就叫‘你的點子,我們的玻璃’。”
會開到一半,技術組的實習生小周溜進來,塞給他一張紙條:“服務器那邊說,互動功能做不出來——用戶發帖後,評論嵌套層級太多,頁麵會卡。”
劉好仃看完,把紙條折成紙飛機,嗖地一下飛進垃圾桶。“告訴他們,先做‘一樓發言,二樓回複’,彆搞三層套娃。咱們不是要做知乎,是做‘玻璃茶話會’,聊得起來就行。”
散會後,團隊分頭行動。小陳帶著設計組做社區ui,特意把主色調定成“玻璃藍”——那種清晨陽光穿過玻璃時泛出的淡青色;小林和技術組攻堅互動係統,把“點讚”圖標換成了一盞小燈,點一下,燈就亮;小王則開始擬第一封社區邀請函,開頭寫著:“親愛的光之同行者……”
三天後,平台內測上線。劉好仃用小號注冊,id叫“玻璃老劉”,發了第一帖:“各位,咱廠後院種了片藍雪花,花開時像碎玻璃鋪地。你們那兒,有啥和玻璃有關的風景?”
底下零星冒了兩條回複。一個是中東客戶:“我們沙漠的黃昏,玻璃幕牆會把晚霞切成金色碎片。”另一個是日本客戶:“我家窗上的霜花,每天都不一樣。”
他笑著截了圖,發到團隊群:“看,星星開始亮了。”
可接下來一周,新增用戶增長緩慢。小王愁得保溫杯都不喝了,整天盯著後台數據:“日活才三十多個,還不如咱們公司人數多。”
劉好仃卻不急。他讓小陳在每一批發貨的包裝盒裡夾了張卡片——半透明磨砂紙,印著社區二維碼,背麵寫著:“掃碼進群,你的玻璃故事,值得被看見。”
同時,他們在官網首頁掛了橫幅,標題是:“你用玻璃造夢,我們用平台記錄。”
變化悄然發生。某天早上,劉好仃打開後台,發現一夜之間新增了六十七個用戶。點開一看,原來是德國那位要求碳足跡報告的客戶,在社區發了篇長文:“為什麼我堅持追蹤運輸中的能耗?”底下熱評第一:“原來不是你們太較真,是我們太麻木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更意外的是,巴西客戶上傳了一段視頻:工人在廠房裡用“詩光玻璃”拚出一首詩,燈光亮起時,葡萄牙語在牆上緩緩流淌。他配文:“劉先生,你們願意試試嗎?”
劉好仃立刻讓小林聯係技術組,評估嵌入ed的可行性。與此同時,社區裡開始有人自發組織話題。荷蘭客戶發起投票:“你希望玻璃包裝裡附贈什麼?”選項有花種、明信片、小工具,甚至有人寫“一隻會爬的機械蜘蛛”。
小陳樂得直拍桌子:“這哪是客戶社區,這是創意孵化器!”
可熱鬨背後,也有冷清角落。技術角的帖子不少,但評論寥寥。劉好仃發現,很多客戶點進來,看看就走,像逛完超市沒買東西。
“得搞點互動。”他說。第二天,社區上線“每周一問”:比如“你見過最奇怪的玻璃用途是什麼?”“如果玻璃會說話,它第一句會說什麼?”
問題一出,畫風突變。有人曬出用廢玻璃做的風鈴,有人上傳自家貓對著玻璃反光打架的視頻,最絕的是一個南非客戶,說他們用玻璃碎片鋪路,“晚上月光照著,整條街像銀河落了地”。
劉好仃把這條轉發到公司群:“看,咱們賣的不是建材,是星辰。”
社區漸漸活了。客戶開始互相回複,甚至跨國家協作。意大利設計師在“靈感集市”發了個教堂彩窗方案,立刻有加拿大客戶留言:“我這有家老教堂要翻修,能試試這個嗎?”兩人私聊三天,最後成了項目搭檔。
劉好仃讓小王統計客戶複購率。數據出來那天,辦公室炸了鍋——三個月內,參與社區互動的客戶複購率提升了41。有個德國客戶連下五單,備注寫著:“不為玻璃,為你們這個‘說話的地方’。”
他站在窗前,看著廠區裝卸平台。一輛貨車正裝貨,車頂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著青光。手機又震了一下。
是小林發來的:“技術組說,ed嵌入方案可行,但成本高,建議先做限量款。”
他剛要回,小陳衝進來,手裡舉著平板:“劉工!社區剛冒出來個新帖——一個法國建築師說,他想用我們的玻璃做‘會呼吸的牆’,白天透光,晚上自動調節透光度。他還畫了草圖!”
劉好仃接過平板,屏幕上是一麵波浪形牆體,節點處標注著傳感器位置和調光邏輯。他看得入神,手指不自覺在桌麵上劃著電路圖。
小陳又說:“他已經拉了個討論串,現在有八個客戶在跟帖,三個說想試點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打開電腦,新建了一個文件夾,命名為“客戶創意庫”。他把草圖拖進去,又在旁邊建了個子文件夾,起名“待評估項目”。
然後他點開社區後台,在“靈感集市”頂部加了個新標簽,紅底白字:“本周熱門創意”。
他正要保存設置,手機屏幕再次亮起。
小林的消息:“劉工,技術組問,‘會呼吸的牆’要不要列入q3研發議程?”
劉好仃的手指懸在鍵盤上,窗外,一輛滿載玻璃的貨車緩緩駛出廠門,後視鏡上掛著一張小小的藍雪花明信片,在風裡輕輕晃動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