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的指尖在鍵盤上懸了兩秒,最終敲下“發送”鍵。郵件主題是《客戶體驗與忠誠度評估方案初稿》,收件人包括小林、小王、小陳和三位項目協調員。窗外,廠區的裝卸平台正安靜下來,最後一輛貨車駛出大門,後視鏡上那張藍雪花明信片在夕陽裡晃了晃,像一片被風卷走的花瓣。
他端起桌上的茶杯,茶葉沉在底,水色微黃。這杯茶是半小時前泡的,那時他剛回完技術組的消息:“‘會呼吸的牆’暫列待評估項目,優先跟進客戶反饋熱度。”現在茶涼了,但他的腦子還熱著。
“是時候看看,咱們這陣‘風’到底吹起來了沒有。”他自言自語,順手把茶杯挪開,騰出地方攤開一張a3紙,上麵密密麻麻寫著評估維度:響應速度、服務滿意度、社區活躍度、複購周期、推薦意願……
小陳第一個衝進來,手裡舉著平板:“劉工!社區今天破百了!注冊用戶103,日活68,比上周翻了兩倍!”
“好事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咱們不是比熱鬨,是比‘回音’。”
“回音?”
“客戶說了話,有沒有人聽,有沒有人回,回了之後有沒有改變。”他指了指a3紙,“接下來,咱們要聽清楚每一聲回音。”
下午兩點,會議室空調嗡嗡響,團隊圍坐一圈。投影上是調查問卷初稿,第一題寫著:“您最近一次與我們的互動,是否讓您感覺‘被理解’?”
小王皺眉:“這題太虛了吧?德國客戶可能直接打0分,因為他們覺得‘理解’是基本要求,不值得提。”
小林接話:“可巴西客戶要是打了5分,說不定是因為我們回了他周末發的視頻點讚。”
“所以不能光看分數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三角,“咱們得把‘情感反饋’‘行為變化’‘商業結果’三件事串起來看。比如,一個客戶在社區發帖後,不僅收到了回複,還因此調整了訂單數量——這就是回音。”
討論到傍晚,方案終於定稿。調查將以雙線推進:一線是線上問卷,覆蓋近半年有互動記錄的客戶;二線是電話回訪,由小王帶隊,重點深挖十位高活躍用戶的體驗細節。
“記住,”劉好仃特彆叮囑,“彆問‘你覺得好嗎’,問‘你做了什麼不同’。比如,‘上次溝通後,您有沒有再推薦我們給同行?’‘有沒有因為某個服務,改變了采購計劃?’”
接下來三天,辦公室像被投入了一顆慢熱的火種。問卷回收率起初卡在37,尤其日本和中東客戶幾乎零回應。
“人家可能覺得填表是浪費時間。”小陳撓頭。
劉好仃想了想,讓小陳在問卷末尾加了一行小字:“提交即參與抽獎,獎品是廠裡新種的藍雪花乾花標本,附手寫感謝卡一張。”
第二天,回收率跳到61。日本客戶終於動了——有位建築師留言:“標本不重要,但你們願意寫卡片,我很意外。”
電話回訪更出人意料。一位荷蘭客戶在聊完服務體驗後,突然說:“你們社區裡那個‘每周一問’,我女兒每期都看,上周她用玻璃碎片做了個太陽係模型,掛在臥室。”
小王愣住,趕緊記下。
“她說是‘光的故事’。”客戶聲音溫和,“我買玻璃,現在不隻是為了建築。”
數據開始彙攏。劉好仃把所有反饋貼在辦公室牆上,用不同顏色的便簽分類:綠色是正麵行為如複購、推薦),黃色是中性反饋如建議改進),紅色是負麵評價。
一麵牆漸漸變成一片彩色森林。最顯眼的是一張綠色大紙,寫著:“德國客戶a:因社區技術角文章解決了安裝難題,追加兩單,並推薦給合作夥伴。”
小林盯著看了半天,嘀咕:“原來咱們那篇《光伏玻璃接縫防水七要點》真有人看啊?”
周五上午,數據分析會。劉好仃讓實習生把數據做成圖表,投影在幕布上。
第一張圖:參與社區互動的客戶,平均響應滿意度從3.8升至4.6。
第二張圖:三個月內,互動客戶複購率提升41,非互動客戶僅提升9。
第三張圖:客戶推薦意願nps值)從52躍至78,進入“強推薦”區間。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,然後小陳一拍桌子:“這哪是服務創新?這是種樹啊!咱們撒了點種子,現在樹都長出來了!”
但問題也來了。有人發現,部分高分反饋集中在“福利站”積分兌換,而“技術角”互動依然冷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