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陽光斜切過會議室的百葉窗,在桌麵上投下幾道金黃的條紋,像極了財務報表裡跳動的增長曲線。劉好仃端著搪瓷杯走進來,杯口還冒著熱氣,茶葉在水底打著旋兒,仿佛也在盤算著什麼。ehub上線的消息還沒涼透,小李的手機就快炸了——新加坡設計師轉發帶來的流量像開了閘,迪拜那五塊樣板玻璃剛出關,第二批詢盤又來了,標題清一色寫著“請提供中東市場專屬報價”。
“看來,”他笑著把手機推到桌中央,“咱們的‘記得你加班’,真有人記住了。”
沒人笑。小張盯著電腦屏幕,眉頭擰成個“川”字:“劉工,問題來了。東南亞那邊價格壓得狠,客戶一開口就是‘能不能再低5’;中東反而問得細,材質、透光率、抗沙塵等級,一條條列得比合同還全——但他們對價格倒不急著砍。”
小李接話:“我剛查了競品,阿聯酋市場上,同類高端玻璃報價比我們高12,可銷量一點沒落下。”
“所以?”劉好仃挑眉。
“所以……”小張吞了口唾沫,“我們是不是也該漲?可萬一東南亞那邊跑了呢?”
空氣靜了兩秒。劉好仃沒說話,起身走到白板前,拿起記號筆,在“價格策略”四個字底下畫了個天平。
左邊寫:“保利潤,穩老價”。
右邊寫:“搶市場,調定價”。
“你們覺得,現在這杆秤,該往哪邊壓?”
沒人舉手。但眼神都亮著——上一章清倉退場、平台闖關的勁頭還在血脈裡跑著,隻是這回,刀刃對準了自己人。
“行。”劉好仃轉身,從包裡抽出一遝打印紙,“那咱們不靠猜,靠數。”
他把資料分發下去:一份是過去三個月各區域成交價與退貨率的對比圖,一份是競品在不同市場的定價浮動表,還有一份,是客戶調研裡被圈出來的高頻詞。
“看這裡。”他點著中東市場的數據,“阿布紮比一個項目,客戶寧願多付8也要加裝防紫外線塗層——不是錢多,是他們的建築法規變了,下午三點以後寫字樓必須靠自然光照明。”
小李瞪大眼:“所以我們那塊‘讓寫字樓三點不開燈’的玻璃,正好撞上了?”
“撞得連導航都不用。”劉好仃笑,“可我們報價還是按深圳出廠價加運費走的,跟賣白菜似的。”
小張翻著資料,忽然抬頭:“那……我們能不能在同一個產品上,長出不同的價格?”
“聰明。”劉好仃一拍桌子,“就像同一件羽絨服,在哈爾濱賣加厚款,在三亞賣輕薄款——不是改衣服,是改包裝。”
會議室一下子活了。
有人提議按地區分檔定價,有人建議搞“基礎款+增值服務包”,還有人說乾脆推出“設計師聯名定製版”,限量、溢價、講故事。
爭論到中午,飯都沒人去吃。最後小李憋出一句:“可老客戶怎麼辦?昨天王總還問我,聽說我們上了新平台,價格是不是要變?”
這句話像顆石子,砸進了剛燒開的水裡。
劉好仃沉默了幾秒,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圓圈,中間寫了個“老”字。
“老朋友,不能用新價砸他們臉。”他語氣平了,“但也不能讓他們拖著我們,穿十年前的鞋跑今天的賽道。”
他轉頭看小陳:“你下午聯係王總,就說:老渠道客戶,享受‘價格過渡期’——三個月內,維持原價不變,但可以免費升級一次安裝服務。”
“免費?”小張驚了,“那不是虧?”
“虧一點服務,賺一片人心。”劉好仃眨眨眼,“再說,安裝隊老李前天還跟我說,想接點外快呢。”
眾人笑開。緊繃的弦鬆了一寸。
下午三點,方案初稿成型。
高端市場適度提價,搭配免費質保延長和專屬設計支持;
新興市場推出“基礎+可選模塊”報價單,客戶按需勾選;
老客戶鎖定三個月價格保護,外加一次免費售後巡檢。
劉好仃看著方案,忽然問:“中東那邊,有沒有人專門研究過他們的采購周期?”
小張翻記錄:“有。每年九月到十一月是建築旺季,預算充足,決策快。”
“好。”劉好仃提筆在中東欄寫下一行小字:“推出‘沙漠晨光’限時套餐——含防沙塵鍍膜+免費光照模擬測試,九月一日前下單,贈運輸險。”
“這算不算……搞特權?”小李嘀咕。
“不算。”劉好仃笑,“這叫‘懂人家的日曆’。”
方案定稿,係統更新,價格調整通知分三批發出:一封給新平台客戶,帶著新套餐的炫彩海報;一封給老經銷商,附上服務升級清單;最後一封,悄悄發給了那幾個反複詢價卻遲遲不下單的中東買家,標題寫著:“您關注的定製方案,已準備就緒。”
接下來三天,像在等一場雨。
第四天早上,小李衝進辦公室,手裡舉著平板:“劉工!迪拜那家公司回了——他們要訂二十塊!不是五塊!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