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不是卡脖子,是直接把脖子擰了。”尤哈對著郵件列表歎氣。
劉好仃看了眼時間:“打個電話,彆光發郵件。語氣客氣點,但得讓他們知道,咱們不是隨便問問。”
尤哈撥通第三家機構的電話,等了十五分鐘才接通,對方是個年輕女工程師,聽完需求後說:“我們倒是能加急,但得先付全款,而且不能保證結果符合南美標準。”
“為什麼?”尤哈追問。
“因為各國碳足跡認證體係不一樣,我們按國標做,他們認不認,得看對方具體細則。”
“那有沒有人專門研究南美這塊?”
“有啊,我們合作過一家智利的谘詢公司,他們對拉美政策熟。”女工程師頓了頓,“要不我拉個群?把他們負責人推給你?”
尤哈眼睛一亮:“您發我二維碼,我現在就加!”
掛了電話,他立刻把這事告訴團隊。
“群?”小陳湊過來,“說不定以後能成咱們的‘外腦’?”
“不止是外腦。”劉好仃若有所思,“是情報站。”
預案實施到第二周,問題又來了。
越南組發現,儘管文件準備齊全,但當地代理反饋,海關查驗時間仍比以往長了一倍,有兩批貨甚至被臨時扣留四十八小時。
“我們按流程走了,可對方就是拖。”小陳翻著物流記錄,“是不是我們漏了什麼?”
劉好仃調出曆史案例庫,一條記錄引起他的注意:2019年,某廠因“文件遞交方式不符”被延後清關,原因竟是用了pdfa格式而非普通pdf。
“格式?”小陳瞪大眼,“這也算理由?”
“在他們那兒,就是。”劉好仃指著屏幕,“咱們得把‘技術細節’也列進去。不是光有文件就行,得符合對方的技術標準。”
“那之前的操作卡得改。”尤哈立刻動手,“加一條:所有電子文件提交前,必須確認目標國接收格式要求。”
“還有溝通方式。”小陳補充,“我發現那個阮科長,其實更愛看hatsapp發的摘要,比郵件快。”
“那就雙軌並行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應急預案不是一成不變的,它得會‘長’。”
月底,團隊召開第一次應急預案複盤會。
牆上貼著兩張大表:一張是已觸發風險的應對記錄,一張是待觀察風險的準備進度。
“越南這邊,雖然有波折,但沒造成實際損失。”小陳總結,“原產地文件零差錯,客戶投訴為零。”
“南美碳足跡,我們拿到了初步檢測報價,比預想低。”尤哈笑著,“而且那個智利谘詢公司,主動分享了一份《南美碳政策趨勢白皮書》,免費的。”
“他們圖啥?”阿米爾懷疑。
“圖長期合作。”劉好仃晃了晃手機,“我剛跟他們負責人聊完,人家說,‘願意為有準備的企業提供前置支持’。”
會議室裡響起一陣輕笑。
“所以,”劉好仃收起笑容,“應急預案不是防‘萬一’,是為‘必然’做準備。風險不會消失,但我們可以讓它變得可預測、可管理、可應對。”
他走到白板前,寫下三個詞:
預警→預案→預演
“咱們現在走到了第二步。下一步,得讓所有環節動起來,像爐火一樣,穩穩地燒。”
散會前,阿米爾忽然舉手:“劉師傅,我在想……咱們能不能參考彆的行業?比如電子廠他們怎麼應對歐盟環保指令的?說不定有現成的路子可抄。”
劉好仃停下筆,回頭看他:“這想法好。彆隻盯著玻璃圈,有時候,隔壁爐子的火,也能暖自家的鍋。”
尤哈正要把這句話記進會議紀要,手機突然震動。
是智利谘詢公司的群消息。
一條新文件上傳,標題是:《拉美五國2024年建材進口新規預測內部參考)》。
尤哈點開預覽,第一行寫著:“阿根廷擬對非低碳認證玻璃征收20綠色附加稅,草案預計下周提交議會審議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