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天後,捷報傳來。
小陳在新加坡的工地拍了一段視頻:兩塊玻璃並排放在高濕箱裡,一塊是競品,三天後開始發黃;一塊是他們的,七天後依然透亮如初。開發商當場簽了意向書。
阿米爾那邊更神——第三方複測通過後,迪拜項目方直接把技術參數更新,明確要求“必須通過14天連續高溫高濕測試”,等於變相把競爭對手擋在門外。
溫哥華的采購經理回信:“樣品我們砸了三次,沒裂。你們要是真能保證這質量,訂單可以翻倍。”
劉好仃坐在辦公室,看著彙總報告,嘴角慢慢揚起。
市場占有率數據出來了:新加坡試點項目拿下37份額,迪拜新標段中標率提升22,溫哥華老客戶追加訂單45。
但他沒急著慶祝。他叫來財務,把數據表鋪開,一行行核對。
“這個37,是按麵積算的,還是按金額?”他問。
“按麵積。”財務答。
“那不對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咱們的玻璃單價高,按金額算才真實反映價值。”
財務一愣,趕緊重新統計。
又問:“迪拜的中標率,是隻算了咱們參與的標段,還是全市場?”
“全市場。”
“那也不準。”他說,“得剔除那些咱們根本沒資格投的低價標,不然數據會虛高。”
他一條條過,像在檢查玻璃的平整度,容不得一絲波紋。
最終,修正後的數據出來了:新加坡市場份額按金額計達41,迪拜高端項目中標率提升至28,溫哥華客戶滿意度評分從7.2升到9.4。
劉好仃把報告打印出來,貼在白板上,旁邊寫了一行字:“精準,不是大概,是毫米級的對齊。”
他轉身對團隊說:“咱們贏的不是數字,是信任。”
小陳看著白板,突然問:“那接下來,是不是該把這三套策略,複製到其他類似市場?”
劉好仃沒直接答,反而從抽屜裡拿出一個新文件夾,封麵寫著:“子市場協同潛力分析”。
“複製不行。”他說,“但可以‘嫁接’。比如,新加坡的防黴技術,能不能用在馬來西亞的醫院項目?迪拜的抗熱設計,能不能簡化後用在沙特的學校?”
阿米爾眼睛一亮:“這不就是‘技術遷移’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笑,“咱們不是在做單點突破,是在織一張網。一個點亮了,能照到彆的點。”
尤哈翻著客戶反饋,突然抬頭:“劉師傅,有件事……新加坡那邊,有客戶問,能不能定製一種帶自清潔功能的防黴玻璃,他們新建的生態館要用。”
小陳也接話:“迪拜也有新需求——他們想要一種能調節透光率的玻璃,白天自動變暗,晚上恢複透明。”
劉好仃聽著,沒急著表態,而是拿出筆,把這兩條需求寫在白板邊緣,用箭頭連向原來的“病灶”圖。
“這不是打補丁。”他說,“是升級操作係統。”
他頓了頓,聲音沉了些:“咱們的策略,不能隻解決已知問題,還得留個口子,讓新需求能長進來。”
辦公室安靜了一瞬。
然後,小陳打開筆記本,新建了一個文檔,命名為:“精準定位2.0——客戶需求動態響應機製”。
阿米爾調出技術檔案,開始查哪些塗層和結構可以組合。
尤哈則抓起手機,撥通了新加坡客戶的號碼:“您好,關於您提的自清潔防黴玻璃,我們有個初步構想,您看現在方便聽一下嗎?”
劉好仃沒急著走,而是站在白板前,把所有新需求重新排列,按“技術可行性”和“市場緊迫性”兩個維度,貼成一個新的四象限圖。
他拿起紅筆,在右上角畫了個圈。
“這個,”他指著其中一條,“是咱們下一個‘快贏區’。”
他回頭,正要說話,手機突然響了。
是溫哥華的王工。
“劉師傅,”電話那頭聲音急,“我們剛做完新樣品的撞擊測試,沒問題。但客戶問,能不能再加一層防紫外線功能?他們那邊,陽光太強,內飾容易老化。”
劉好仃沒說話,隻是低頭看著白板上那條新需求,筆尖輕輕點在“防紫外線”三個字上。
他的手指微微動了動,像是在計算塗層厚度。
然後,他拿起記號筆,在“防撞擊”旁邊,寫下四個字:
“同步升級”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