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轉過身:“咱們的服務也得有‘手感’。不是照手冊念,是懂客戶說話的語氣、做事的節奏、甚至他們不說話時的沉默。”
小陳眨眨眼:“所以……我們要學‘聽聲辨位’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走回桌前,打開筆記本,翻到一頁空白,“從今天起,咱們得重新認識客戶。不是看他們買了多少玻璃,是看他們怎麼用、誰在用、用的時候在想什麼。”
“那第一步?”阿米爾問。
“第一步,”劉好仃寫下幾個詞:傾聽、預判、響應、溫度,“咱們先搞一場‘客戶聲音地圖’計劃。”
“地圖?”尤哈好奇。
“對。把每個市場的客戶反饋、溝通習慣、常見問題、甚至他們當地的節假日都標上去。咱們不光賣玻璃,還得懂他們的生活節奏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小陳笑了:“那豈不是連齋月都得記?”
“當然。”劉好仃認真點頭,“迪拜客戶齋月白天不接電話,你非得早上八點打過去,人家正封著齋,能有好臉色?咱們得學會在彆人的時間表裡跳舞。”
阿米爾拍桌:“有道理!上個月我打了五次電話沒人接,還以為項目黃了,結果人家開齋後一口氣回了十條微信。”
“這就是文化差。”劉好仃在本子上圈出“文化敏感”四個字,“咱們的玻璃能抗高溫,可服務不能‘水土不服’。”
尤哈忽然想到什麼:“那語言呢?咱們現在靠翻譯軟件,客戶說‘有點問題’,我們聽成‘小問題’,結果人家是‘大麻煩’。”
“翻譯軟件能翻字,翻不了情緒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以後重要溝通,儘量用當地合作方的人做橋梁。信任,是從聽得懂彼此的話開始的。”
小陳低頭記著,忽然抬頭:“可這些……是不是有點像‘洞察需求’了?咱們不是說好先定目標嗎?”
劉好仃笑了:“沒跑偏。咱們現在不做方案,隻定方向。就像開車,你得先知道往哪兒開,才能調導航。”
他合上筆記本,站起身:“市場布局優化告一段落,客戶開始追著咱們跑。可跑著跑著,他們發現——哎,售後服務怎麼跟不上?”
“所以現在輪到咱們提速了。”阿米爾接話。
“對。”劉好仃走到白板前,拿起藍筆,在“服務升級”旁邊寫下一行小字:讓客戶覺得,選我們,不隻是買了塊好玻璃,是找了個靠譜的夥伴。
“咱們不是大公司,拚不了資源堆砌。”他輕聲說,“但我們可以拚用心。一塊玻璃能用十年,如果客戶知道,這十年裡咱們一直在線,他還會猶豫嗎?”
小陳點頭:“不會。他會覺得,這玻璃背後,有一群活生生的人。”
“這就對了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技術是冷的,服務是熱的。咱們得讓客戶摸到那股熱氣。”
會議結束前,劉好仃站在門口,看著窗外的廠區。
一輛貨車正緩緩駛出大門,車身上貼著公司的新標識——一條蜿蜒向上的光帶,穿過地球輪廓,像一束光在奔跑。
“明天開始,”他對大家說,“咱們重新定義‘服務’。它不是售後,是陪伴。”
“那……”小陳試探著問,“我們是不是該建個全球客服中心?”
劉好仃沒直接回答,而是反問:“你覺得,客戶最怕什麼?”
“怕玻璃壞?”
“不。”他搖頭,“怕出問題時,打不通電話。”
他頓了頓,目光掃過每個人的臉:“所以,咱們的第一步,不是建中心,是建信任。”
“怎麼建?”
劉好仃拿起手機,撥通了新加坡客戶的號碼。
電話響了三聲,接通了。
“您好,我是劉好仃。”他笑著說,“聽說您想了解我們的‘生存方案’?其實很簡單——我們的玻璃活得久,是因為我們,一直醒著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