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擊“發布”。
屏幕跳轉,視頻封麵緩緩加載出來:昏黃燈光下,一雙布滿老繭的手正用砂紙打磨玻璃邊緣,背景音是細微的“沙沙”聲,像風吹過蘆葦。字幕浮現:“他們連我臨時改的尺寸都記得。”
“發了!”小陳鬆開鼠標,整個人往後一仰,“我感覺我剛剛發的不是視頻,是我媽的婚禮錄像。”
阿米爾在inkedin上傳了技術白皮書摘要,配圖是施密特項目在夕陽下的全景,玻璃幕牆像一麵巨大的鏡子,映著整座城市。他點擊“發布”,回頭說:“歐美那邊,講究‘用事實說話’。希望他們能看見。”和facebook,發的是客戶挑戰視頻合集,標題:“他們為什麼推薦我們?”他點下發布鍵,咧嘴一笑:“這波操作,夠他們刷三天。”
劉好仃沒急著走,站在窗邊看著三人的屏幕。一條條動態像小船,陸續駛出港口,消失在數據的海平線上。
“接下來,怎麼管?”他轉身問,“七個賬號,每天發什麼,誰來審,什麼時候發?”
小陳立刻掏出本子:“我建議排個發布表。tiktok兩天一更,instagra三天,inkedin一周兩篇深度,itter每天一條信息圖或客戶語錄。”
“我來盯技術類內容。”阿米爾說,“歐美平台更新慢,但每篇都得精。”
“我負責互動。”尤哈舉手,“評論、私信、轉發,我每天早晚各看一次,及時回。”
劉好仃點頭,拿起筆在白板上畫出時間軸:
周一:tiktok短視頻+itter客戶語錄故事+inkedin技術帖
周五:facebook客戶挑戰+tube預告待補)
“每條內容發之前,必須過審。”他指著小陳,“你和阿米爾輪流初審,我終審。彆圖快,發錯一個詞,可能丟一個客戶。”
小陳記下,忽然皺眉:“有個問題——tiktok在印尼的最佳發布時間是晚上八點,咱們這邊是晚上七點,差一小時。inkedin歐美活躍時間是早上九點,咱們這邊是晚上十點。”
“意思是,咱們得熬夜盯發布?”
辦公室安靜了一瞬。
尤哈撓頭:“要不,買個定時發布工具?”
阿米爾搖頭:“免費的不準時,付費的咱們預算沒列。”
劉好仃看著時間表,筆尖在“發布時刻”那一欄輕輕點了兩下。他沒說話,隻是在表底下加了一行小字:
“評估自動化工具可行性,預算單列。”
“先手動。”他說,“誰負責的平台,誰調鬨鐘。咱們現在資源少,人就得頂上。”
小陳苦笑:“這感覺,像咱們廠的老式退火爐,得有人半夜起來看溫度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合上筆帽,“但再老的爐子,隻要有人守,火就不會滅。”
夜色漸濃,辦公室的燈一盞盞亮起。電腦屏幕上,新賬號的粉絲數從0跳到3,又跳到7。第一條tiktok視頻有了第一個點讚,來自雅加達,id叫“budi_gassover”。
小陳盯著那條通知,輕聲說:“有人看見了。”
阿米爾的inkedin帖子收到了第一條評論,是南非張工的助理:“這數據我們驗證過,真實。”
尤哈在facebook上看到有人轉發客戶挑戰視頻,配文:“原來中國工廠也能這麼有人情味。”
劉好仃站在白板前,看著那張密密麻麻的發布表,忽然笑了。他拿起記號筆,在“透·見”計劃的標題下,畫了一道向上的箭頭。
“這才第一天。”他說,“咱們的玻璃,才剛透出第一縷光。”
尤哈正準備關電腦,忽然“咦”了一聲。
他盯著tiktok後台,眉頭慢慢皺起:“奇怪,咱們第一條視頻的播放量……卡在200不動了。”
小陳湊過去:“是不是限流了?”
“有可能。”尤哈翻著朋友發來的資料,“他說新號前48小時是觀察期,平台會壓一波流量,看內容質量。”
阿米爾抬頭:“那怎麼辦?”
劉好仃走過來,看了眼數據,沒說話,隻是把“透·見”計劃表拍了張照,發進工作群,附言:“明天早會,複盤首日數據。”
他收起手機,正要走,忽然聽見小陳在背後說:
“劉師傅,咱們要不要在視頻裡加個‘關注我們,看更多玻璃背後的故事’?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