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窗戶上呢?”小王想起雕刻筆,“要不要刻點什麼?”
“刻一道斜線。”劉好仃說,“像陽光照進來的樣子。不寫字,不署名,就留個痕跡,讓他們知道,有人惦記著。”
老李看著他:“你倒是想得通透。”
“不是想通透。”劉好仃合上電腦,“是怕走歪。一走歪,好事也變味。”
時間快到下班,維修間的燈亮著,三人把最終清單打印出來,十二項提案按得分排序,前三項用紅筆圈出,菲律賓項目被單獨標星。
劉好仃在封麵寫下:候選項目建議清單。
小王盯著那張紙,忽然問:“這計劃叫什麼名字?總不能一直叫‘那個換窗的’吧?”
劉好仃沒立刻回答,而是翻開手寫本,翻到前天記錄的那一頁。他拿起紅筆,在“品牌全球化公益活動啟動”下麵,輕輕寫下三個字:追光計劃。
“就叫這個。”他說,“不張揚,也不藏。”
老李看著那三個字,沉默片刻,忽然說:“你這名字,倒是比評分表還準。”
“因為光不是我們生的。”劉好仃合上本子,“但我們能讓它照得更遠一點。”
小王笑了:“聽上去不像在做公益,像在修玻璃。”
“本來就是。”劉好仃把清單放進文件夾,夾子合攏時發出清脆的哢嗒聲。
第二天一早,劉好仃提前到廠,打開鐵皮櫃取出文件夾,翻到清單最後一頁,在底部加了一行小字:“建議啟動‘追光計劃’命名動議,待方案細化後提交備案。”
他剛合上夾子,小王推門進來,手裡拿著新打印的資料。
“我昨晚查了鋼化玻璃的隔音參數。”他說,“五毫米厚度,平均降噪28分貝,足夠讓教室從‘嘈雜’降到‘安靜’。”
“夠用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再核一下切割尺寸,彆現場對不上。”
“已經按圖紙拆解了。”小王把紙遞過去,“八扇窗,十七塊玻璃,最大一塊1.2米x0.8米,用b3線邊角料剛好夠。”
劉好仃接過資料,正要說話,老李也進來了,手裡拿著一張新的審批單。
“主管又問了。”他說,“維修間最近打印量大,是不是設備要換?”
“正常損耗。”劉好仃平靜回答,“我們在做內部評估,還沒提交。”
“評估也得有頭有尾。”老李把單子放在桌上,“你們這‘追光計劃’,真打算做?”
“已經在做了。”劉好仃打開電腦,調出清單,“這是篩選結果,這是評分依據,這是候選項目。下一步是方案,再下一步是執行。隻要不花錢,不違規,我們就走得通。”
老李盯著屏幕看了很久,忽然問:“如果上麵不同意呢?”
“那我們就停。”劉好仃關掉文件,“但不停思考。隻要問題還在,想法就不會斷。”
老李沒再問,轉身要走,手搭上門把時又停住。
“那個評分表。”他說,“第四欄,品牌關聯性……能不能加個注釋?”
“可以。”劉好仃重新打開文檔,在“品牌關聯性”下方補了一行小字:“項目是否體現‘光的傳遞’或‘安全的守護’,且使用本廠材料或技術。”
老李看完,點點頭,拉開門走了出去。
中午,劉好仃在食堂吃完飯回來,發現牆上多了幾張新便簽。
他走過去看。
一張寫著:“越南分廠附近有流浪兒童收容所,屋頂玻璃老化,雨天漏水。”
另一張:“南非社區中心想建陽光房,但預算不足。”
還有一張是手繪的草圖,畫了個小房子,窗戶上畫了斜線,下麵寫著:“追光計劃,從一扇窗開始。”
劉好仃站在牆前,看了一會兒,拿起紅筆,在菲律賓項目旁畫了個更大的圈。
小王走過來,站在他身邊:“新提案還要篩嗎?”
“當然。”劉好仃把草圖取下來,夾進文件夾,“但標準已經清楚了。光要照進來,得先有窗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