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王的手機屏幕還亮著,老李的指尖在茶杯邊緣轉了半圈,劉好仃把筆帽按進胸前口袋,動作不快,但每個節拍都像玻璃切割線一樣準。
“現在。”他說,“我們開始回答第二個問題。”
話音落下的時候,雨就砸了下來。
維修間的窗被敲得劈啪響,三人沒動,像三塊立在流水線旁的邊角料,風再大也不晃。小王低頭看手機,備忘錄還停在“傳播是否成規模”那一行,光標一閃一閃,像在等一個答案。
“要不,”他抬頭,“咱們先試試,要是這視頻再發一遍,但拍得更真呢?比如加個‘家屬哭訴’,再配上救護車聲音?”
老李皺眉:“誰這麼缺德?”
“不是缺德不缺德的問題。”劉好仃走到白板前,拿起紅筆,“是現在發一條視頻,比我們十年前貼十張合格證還快。咱們查得清,可人家等不及。”
他把上一章寫下的三問重新抄了一遍,字比之前大了一圈。
問題是否存在?
傳播是否成勢?
我們能否主導敘事?
“第一個我們答了。”他圈住第一行,“問題不存在。但第二問,我們還沒算完。”
小王立刻打開手機,新建一個文檔,標題打上“危機模擬庫”。老李從工具箱裡抽出一塊平整的側板,用記號筆在上麵畫了個圈,寫上“視頻發布”,再畫箭頭,分出三條線:轉發、評論、熱搜。
“你看,”他指著,“一條視頻,要是被三個大號轉,再雇點水軍刷評論,兩小時就能上本地熱榜。”
“那要是不隻一個國家呢?”小王接上,“比如菲律賓剛上,越南、印尼又冒出一模一樣的?”
劉好仃看了他一眼,沒說話,轉身從記錄本裡抽出一頁,上麵是他們查到的出口批次信息。他把“未交付、已回收”幾個字圈起來,貼在白板角落。
“現在我們知道是假的。”他說,“可彆人不知道。他們隻看到標,看到廠名,看到玻璃碎了一地。”
屋裡安靜了幾秒,隻有雨聲壓著窗框,像在試一塊玻璃的承重極限。
“要不,”小王試探著,“咱們先演一遍?就當這事兒是真的,看看怎麼接招。”
劉好仃點頭:“演。”
三個工人,一台舊手機,一塊工具箱板子,一場品牌危機推演,就這麼在維修間開始了。
第一輪模擬,他們用f13事件當原型:虛假視頻、擺拍賣名、傳播破五萬。劉好仃設定條件——發布48小時內轉發超十萬,評論區恐慌情緒占比超七成,兩個海外倉同步收到客戶質詢。
“這時候,”小王問,“咱們怎麼辦?”
“先彆急著說話。”劉好仃說,“先看傳播鏈。誰發的?有沒有關聯賬號?評論是不是刷的?”
老李立刻扮演海外對接,掏出手機假裝查後台:“賬號注冊三天,粉絲全是零互動,ip地址在境外,但線路繞得蹊蹺,像是故意藏。”
“那就是假火。”小王說,“咱們隻要出個聲明,說貨沒發出去,不就完了?”
“聲明誰發?”劉好仃問。
“呃……公司啊。”
“可我們現在,連公司郵箱都進不去。”
小王卡住了。
“所以,”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新圖,“我們得先知道自己能做什麼,再決定做什麼。”
他畫了兩條軸。豎著的是“真實性”,從“純假”到“屬實”;橫著的是“傳播烈度”,從“零星議論”到“全網發酵”。交叉分成四塊:靜觀區、預警區、響應區、失控區。
“f13這事兒,”他把一個小紙片貼在“預警區”,“雖然假,但火得快,得準備材料,隨時能說話。”
“那要是真炸了呢?”老李指著“響應區”頂角,“玻璃真出問題,客戶受傷,視頻直播,家屬哭著要說法?”
劉好仃停了兩秒,把紅筆放在桌上:“那就不是修窗了,是救人。”
沒人接話。雨聲突然大了一陣,燈閃了一下,白板上的坐標圖晃了晃,像一塊應力不均的玻璃。
第二輪模擬,他們加了難度:多國同步爆發,標題升級成“中國玻璃在東南亞集體自爆”,配圖是不同國家的碎玻璃現場,還有“受害者家屬”出鏡哭訴。
“這下麻煩了。”小王皺眉,“就算我們澄清,人家也不信。誰會信一個沒名氣的小廠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