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所以得搶時間。”劉好仃說,“事實走得慢,情緒跑得快。我們得在火起來前,把證據準備好。”
他讓小王扮演社交媒體管理員,測試不同回應話術的傳播效果。第一條:“經核實,涉事批次未交付,視頻為擺拍。”——轉發少,評論多質疑。第二條:“我們已啟動內部調查,承諾對每一塊出廠玻璃負責。”——轉發多了,但有人罵“甩鍋”。第三條:“這是我們的出貨記錄、運輸日誌、回收證明,歡迎隨時查。”——沉默了幾分鐘,小王抬頭:“這條,評論區開始有人轉了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因為有東西看。”劉好仃說,“人不怕問題,怕遮掩。”
老李突然問:“可要是人家根本不認字呢?比如某國,他們看視頻隻聽背景音樂,看臉,不看字?”
小王一愣:“那怎麼辦?拍個視頻回應?”
“拍可以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得讓懂的人說,用他們的語言,講他們的規矩。”
他讓老李模擬海外倉人員,回憶當地質檢流程和客戶溝通習慣。老李想起去年有個客戶,非要他們用當地方言錄一段質檢過程,說“看得懂臉,聽不懂字,心也不定”。
“所以,”劉好仃總結,“回應不是發聲明,是讓人安心。”
第三輪,他們設了個最極端的場景:直播炸窗。
小王在備忘錄裡打字,手一抖,語音輸入自動跳出來一句:“要是有人炸窗直播怎麼辦?”
他趕緊刪掉,臉有點紅:“我說著玩的。”
劉好仃卻沒笑。他把這句話抄在白板最底下,用紅圈圈住。
“玩不玩不重要。”他說,“重要的是,有人真這麼乾,我們有沒有預案。”
他們開始分角色推演:誰第一時間發現?誰聯係生產記錄?誰對接海外?誰準備證據?誰說話?
劉好仃定下一條鐵則:任何回應,必須同時滿足“事實準確”和“有溫度”。不能冷冰冰甩數據,也不能光講情懷沒證據。
“咱們是工人。”他說,“不是演員。但工人說的話,反而有人信。”
推演一直持續到深夜。燈又閃了兩下,劉好仃抬頭看電閘,知道是暴雨壓了線路。他順手把那卷防爆膜壓在記錄本下,把白板固定住。
小王伸個懶腰:“咱們演了這麼多,真有人聽嗎?”
劉好仃收筆入袋,說:“現在沒人聽,是因為還沒到非聽不可的時候。”
老李合上工具箱側板:“可咱們總不能每次都靠演吧?得有個章法。”
“有。”劉好仃翻開記錄本,在新一頁寫下:
危機響應模型初版)
判定真實性→查源頭、驗證據
評估傳播烈度→看轉發、判情緒、盯時間窗
決定是否回應→事實清、材料齊、有通道
選擇回應方式→本地化、有證據、帶溫度
他把本子合上,貼在白板旁邊。
“以後,每遇到一次風吹草動,我們就用這個篩一遍。”他說,“不是為了出風頭,是為了不被人一嗓子喊倒。”
小王看著白板上的模型,忽然問:“那要是模型也跟不上呢?比如,真有人直播炸窗,鏡頭對著我們廠名,全國人民都看著,怎麼辦?”
劉好仃沒立刻答。他低頭整理工具包,把那枚沾過血的舊廠牌輕輕放進去,拉上拉鏈。
“那就。”他說,“一塊一塊,把真相拚出來。”
窗外雨勢漸弱,雲層裂開一道縫,一道斜光穿過玻璃,照在白板上“傳播烈度48小時破十萬”那行字上。
小王正要把手機收起來,屏幕忽然震動。
一條推送彈了出來。
標題是:“突發!某工廠玻璃產品疑現重大質量問題,現場視頻曝光。”
他點開,畫麵還沒加載完,隻看見一個黑屏,角落閃過一行字:“直播即將開始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