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從聲音開始。”劉好仃打開u盤,調出一段沒人聽過的錄音,“五年前,我們以為這是故障反饋。現在我知道,這是種子。”
音箱裡傳出一個女人的聲音,背景嘈雜,孩子在哭,她在喊:“你們的係統又卡了!我正做飯呢!”
停頓兩秒,她突然小聲說:“算了,我知道你們也忙。”
劉好仃關掉錄音:“她沒罵我們,是因為她覺得我們也是人。可我們那時候,沒把她當人看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小陳低頭記了點什麼。
“我們要講的,不是我們多厲害。”劉好仃環視一圈,“是我們終於學會了聽人說話。從聽一句抱怨,到聽出背後的生活。從修一個bug,到記住一個人的習慣。”
老李點點頭:“可真實的東西,往往不夠‘亮’。媒體要爆點,用戶要金句,領導要數據支撐。我們拿一段做飯時的抱怨去打全球市場?”
“為什麼不能?”劉好仃反問,“全世界的人都做飯,都忙,都被孩子吵。我們不需要編一個完美的故事,隻需要把那些被忽略的瞬間,擺到光下。”
他翻開筆記本,寫下第一行字:
“故事起點:一個用戶對著機器歎氣,然後笑了。”
小周看著那行字,突然說:“可我們怎麼知道,這些聲音夠不夠?能不能代表更多人?”
“不夠。”劉好仃坦然說,“現在隻有三個國家,幾十條錄音。但我們可以去找更多。巴西的,日本的,德國的,還有沒聽過的語言,沒見過的生活。”
小王抬頭:“你是說,繼續收集?”
“對。不是為了做調研,是為了找故事。”劉好仃合上本子,“真正的品牌故事,不該從會議室裡寫出來,該從用戶的生活裡長出來。”
老李沉默了一會兒,忽然問:“那……我們怎麼保證這些故事不被當成偶然?不被說成‘個彆案例’?”
劉好仃沒立刻回答。他走到投影前,把u盤拔下來,又仔細插回去,等電腦識彆。
“因為我們會一直播。”他說,“不是播成品,是播過程。讓用戶知道,我們不是突然變溫柔了,是花了五年,才聽懂第一句抱怨。”
小陳輕聲說:“可這太慢了。”
“可這才是真的。”劉好仃看著他們,“我們不是一夜之間變成‘有溫度’的公司。我們是從無數個卡頓、誤判、冷冰冰的提示語裡,一點點爬出來的。這個過程本身,就是故事。”
小周突然站起來,走到白板前,拿起筆。
他沒寫標題,也沒畫框架,隻寫下一句話:
“我們不是完美公司,是正在學著做人的公司。”
劉好仃看了很久,點點頭。
“就從這開始。”他說,“不美化,不誇張,不編結局。我們隻說:我們聽到了,我們記住了,我們還在學。”
會議結束前,沒人再提“傳播性”或“品牌調性”。
小王把手機倒扣在桌上,小陳合上了數據分析表,老李甚至沒看時間。
劉好仃把筆記本收進包裡,經過小周身邊時,低聲說:“把那張便簽給我看看。”
小周遞過去。
他看了兩秒,沒說話,隻是從本子裡撕下一頁,把那句話抄了下來,夾回第一頁,緊挨著那張“情感喚醒”的紙條。
“留著。”他說,“以後每寫一句,都先問自己——這話,能讓卡洛斯的兒子對著機器笑嗎?”
他拎起保溫杯,走向門口。
手搭上門把時,他停下。
“對了。”他回頭,“下次開會,帶點新錄音來。彆挑‘好聽’的,挑‘真實’的。哪怕背景有狗叫,有孩子哭,有鍋燒糊了。”
門關上前,他最後說了一句:
“故事不在完美裡,故事在煙火氣裡。”
小周坐在原位,看著白板上那句話。
窗外陽光斜進來,照在“正在學著做人”幾個字上,筆跡有點歪,像是寫得太急。
他打開錄音筆,按下錄製鍵。
沒說話,隻是讓機器記下這一刻的安靜。
筆尖在紙上劃出沙沙聲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