麵湯上的蔥花散開後,劉好仃把碗推到一邊,打開“實踐日誌”本子,在第二條記錄下又添了一行字:“第3天,小李主動整理常見問題應答模板3條。”他合上本子,起身時順手把u盤拔下來,塞進工裝口袋。
天剛亮,培訓室的燈已經亮了。劉好仃把u盤插進電腦,調出“實戰素材庫”裡的文件夾。視頻、修改稿、問答實錄、牆上的批注照片……密密麻麻存了三十多個文件。他一條條翻,手指在鼠標滾輪上輕輕滾動,像在清點倉庫裡的零件。
小王推門進來時,看見劉好仃正往一張表格裡填數字。
“開始算分了?”他問。
“不算不行。”劉好仃頭沒抬,“練了這麼久,總得知道誰在往前走,誰在原地打轉。”
表格分三欄:語言準確度、問題響應力、協作主動性。每一項都有具體評分標準,比如“術語使用正確率≥90”“獨立完成郵件回複”“發起跨班次協作”。劉好仃把小王的幾段視頻調出來,一幀一幀過,嘴裡念著:“ppt修改,一次完成,無返工,加一分;主動提醒數據錯誤,加一分;組織夜班對稿,加兩分。”
“這分怎麼算的?”小王湊近看。
“按乾活算。”劉好仃點開一條夜班記錄,“你那天發的郵件,小張翻譯回中文發現‘承重’沒寫單位,立刻標出來。這叫響應力。但你第二天就改了流程,讓所有文件先過一遍雙語對照——這叫主動性。分就在這兒拉開。”
小王笑了:“我還以為您就看誰說話不結巴呢。”
“結巴不結巴,不如錯不錯。”劉好仃合上電腦,“走,叫老陳和質檢組長,今天把分定下來。”
會議室裡,三人圍坐在桌前。劉好仃把評分表投影出來,老陳一眼就看到小王在“協作主動性”那欄得了最高分。
“他一個技術員,天天插手生產的事,算主動?”老陳皺眉。
“他插的是對的事。”劉好仃打開一段錄音,“聽聽這個。”
音響裡傳出小王的聲音:“……建議在ppt第7頁加‘靜態承重’說明,避免客戶誤解為衝擊測試。”接著是小李的回應:“收到,我今晚校對時順帶查第三方報告。”
“這不是插手,是搭橋。”劉好仃關掉錄音,“咱們的活,一個人盯十遍,不如十個人盯一遍。現在有人願意主動搭這座橋,分不高,誰還願意動?”
老陳沒再說話,提筆在評分表上簽了字。
當天下午,劉好仃把評分結果打印出來,貼在培訓室門口。沒有排名,隻有每人三項得分和一句評語。小王那張寫著:“從糾錯到建規,進步看得見。”
沒人圍過去看。但第二天,牆上多了幾張新紙條。一張是夜班小張寫的:“下次能不能讓我也牽頭一次回複?”另一張是老周的筆跡:“我們班想試‘十分鐘課’新主題——包裝術語。”
劉好仃把紙條收進u盤文件夾,命名為“反饋·第一波”。
第三天早上,他剛進辦公室,小王就追進來,手裡捏著一封郵件。
“沙特那邊來信了。”聲音有點緊,“三個新問題,要今天中午前回複。”
“老陳在夜班?”
“剛交班,人在休息室。”
劉好仃看了眼表,九點十七分。他抓起外套:“叫小王、小李、小張,十分鐘後培訓室集合。”
三人到齊時,劉好仃已經在白板上寫下三個問題。小王掃了一眼,心裡一沉——全是材料參數,其中一項測試標準他隻在舊報告裡見過一次。
“誰牽頭?”他問。
“你。”劉好仃說,“小李核數據,小張負責翻譯回中文複核。你們現在就開始,我出去一趟。”
十分鐘後,劉好仃帶回三杯豆漿和一袋燒麥。他把吃的放在桌上,一句話沒說,坐到角落打開筆記本。
小王深吸一口氣,打開電腦。小李已經開始翻檢測記錄,一頁頁截圖發到共享文檔。小張則把問題逐條譯成中文,標出不確定的術語。
“這裡,”小張指著屏幕,“‘長期使用溫度範圍’,客戶沒說是否包含極端波動。”
“加上。”小王說,“我們測試過,零下二十到八十攝氏度,連續波動三十次無裂痕。寫進去。”
小李抬頭:“有報告嗎?”
“第三實驗室那份,編號ts2023047。”
小李迅速調出文件,核對後點頭。小張把中文回複再翻成英文,逐句對照。
劉好仃一直沒說話。直到小王把郵件草稿發到群組,他才走過來,掃了一眼,點點頭:“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