鑰匙在鎖孔裡卡了一下,劉好仃沒硬擰,隻輕輕往回退了半圈,再緩緩推入。鐵門“哢”地一聲落定,像是給什麼話畫了個句號。
他轉身走向辦公室,腳步比來時沉了些,但背還是直的。
小林已經在門口等著,手裡捏著一張剛打出來的追蹤碼測試結果。“頭兒,‘001’那條參數流轉,五道環節,隻有最後一道質檢員掃了碼,確認收到。前四道,全空。”
劉好仃接過紙,站在走廊的光裡看了兩遍,沒說話,隻點了點頭。陽光照在紙上,那行“信息衰減率:80”的字跡有點反光,他斜了個角度,才看得清楚。
“不是他們不傳。”他把紙折好,塞進工作服口袋,“是我們沒立規矩——‘收到請回話’這種事,得寫進流程裡。”
會議室門推開時,阿珍和老周已經坐在桌邊。桌上擺著三份打印材料,還有一張手寫的流程圖,是昨天貼在牆上的那張簡化版。沒人說話,但氣氛不像前兩天那麼沉,倒像是鍋燒到冒煙前那刻的安靜。
劉好仃把追蹤碼的數據投影到白板上,指了指那條斷在半路的傳遞鏈。
“現在我們知道問題在哪了。”他聲音不高,但每個字都落得穩,“接下來,得知道怎麼修。”
小林立刻接話:“係統加個強製提醒,文件不確認就自動標紅,超時直接報異常。”
阿珍搖頭:“南粵那邊本來就覺得我們太較真,再這麼搞,他們會覺得我們在監視。”
老周搓了搓手:“要不建個臨時群?有事群裡吼一聲,比走流程快。”
“群建了,誰負責看?”劉好仃問。
“……”
“口頭說了算,那咱們昨天寫的報告就白寫了。”他頓了頓,“我們要的不是更快,是更準。不是壓著他們走,是一起走。”
他從筆記本裡抽出兩張紙條,輕輕放在桌中央。
一張寫著:“d+1,建議編號003:能不能把參數文檔轉成exce?pdf放大後字都糊了。”
另一張是鉛筆寫的,字歪歪扭扭:“今天能不能放點音樂?不然太安靜,心裡發毛。”
“他們不敢在正式渠道提,才寫紙條。”劉好仃說,“不是不配合,是怕說了也沒人聽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。
“所以,”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寫下三個詞:術語統一、流程閉環、責任共擔。
“咱們的對話像兩台沒連上頻段的對講機。你說‘退火溫度’,他理解成‘降溫幅度’,聽著差不多,乾出來差十萬八千裡。第一件事,做一張聯合術語表,簡單明了,中英文都不要,就用咱們工人能聽懂的大白話,配上圖,直接嵌進係統提示裡。”
小林眼睛一亮:“那下次他們加字段,係統可以直接彈窗提醒:‘您填寫的‘臨時編號’不在標準術語中,是否確認提交?’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讓機器先說話,人就不容易紅臉。”
阿珍提筆記下:“術語表這周內出初版,先拿最近三份常用文檔試點。”
“第二,”劉好仃指向追蹤碼,“每份文件、每條指令,都帶唯一編碼。下發時生成,執行端掃碼確認,後台自動記錄流轉路徑。誰沒看,誰漏了,一目了然。”
老周皺眉:“他們要是不掃呢?”
“那就說明,這碼還沒立住。”劉好仃說,“咱們先不罰,隻記。把數據攢著,等下次開會,擺出來——不是為了問責,是為了說:‘你看,咱們之間,有八成的信息,走到半路就沒了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