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王掛掉電話前那句“凸點對槽,紅標朝外”,像顆小石子落進池塘,漣漪一圈圈往外蕩。劉好仃正站在維修角的電腦前,手指在鍵盤上輕點幾下,調出了“共享池”的後台訪問記錄。屏幕右上角的時間顯示是早上六點四十三分——夜班剛接崗十七分鐘,小王就打開了條目001,停留了四分半鐘,還順手下載了三維圖。
他沒說話,隻是把這頁數據截圖,順手拖進一個新建的文件夾,命名為“第七天觀察”。
晨光斜斜地切過車間玻璃牆,照在維修角那麵牆上。劉好仃把打印好的熱力圖貼了上去,旁邊是那張寫著“彆等機器喊疼才加油”的標簽。圖上用不同顏色標出各班組的查詢頻次,夜班那塊紅得發亮。他在下麵用馬克筆寫:“42次查閱,3次自主排障——知識自己會走路了。”
小林路過時停下腳步,看了兩眼,嘀咕:“原來我們白班還不如夜班愛學習。”
“不是不愛學,”劉好仃把筆帽哢地一按,“是還沒嘗到甜頭。”
早會鈴響,他站在隊伍前麵,沒提生產指標,也沒說設備狀況,隻說了兩件事:一是共享池每新增一條被采納的條目,貢獻者加三分;二是每月積分前兩名,能優先選調休時間,還能點一道食堂加餐菜。
“比如?”有人問。
“比如糖醋排骨,”劉好仃笑,“或者蒜蓉粉絲蒸扇貝。”
人群裡笑了起來。有人小聲說:“為了扇貝也得動筆了。”
散會後,劉好仃回到維修角,發現桌上多了張折成三角的紙。打開一看,是老李的手繪圖——三根曲線分彆代表裂紋在不同光照下的呈現方式,下麵寫著:“一看光角,二看弧度,三看延伸方向。c線常見,b線少見。”落款沒有簽名,隻畫了個小小的扳手。
他把這張紙拍了照,上傳到共享池,編號008,標題定為“老李的三看法則”。
剛點下“發布”,手機震了一下。是係統自動推送:條目008被小王引用,用於處理淩晨一次傳送帶異響排查。
劉好仃抬頭看向c線方向,老李正蹲在傳送帶旁記錄數據,姿勢和昨天一模一樣,但肩膀鬆了些。
中午,阿珍端著飯盒過來,坐在他對麵。“我合計了一下,”她說,“光看積分不夠直觀,得有個‘創新指數’,讓人一眼看出咱們進步了多少。”
“怎麼算?”
“新增條目算一分,被引用一次加半分,同一問題重複發生次數下降,再加權重。”她邊說邊在紙上列公式,“就像天氣預報,晴雨都知道。”
劉好仃點頭:“那就弄。”
下午三點,電子屏右下角的“支援榜”旁邊,多出一條橫向浮動條,背景是漸變的藍綠色,上方寫著“今日創新指數”。初始值定在0.6,不到一小時,隨著老李條目被引用、小林提交潤滑周期提醒模板,指數慢慢爬升到0.73。
快下班時,跳到了0.81。
劉好仃正準備關電腦,屏幕突然彈出提示:“本月故障重複發生率下降62。”幾乎同時,小周的消息來了:“劉師傅,b線冷卻閥今天零報修。”
他回了個“好”,把這句話抄在台賬上,寫完才發現,這已經是本周第三次同類記錄。
第二天清晨,廠部接到客戶緊急通知:一批特殊鍍膜玻璃需提前交付,工藝參數臨時調整,三天內必須出首件合格品。
任務落下來時,沒人開會,沒人分配。小林自己拉了個臨時群,把b線、c線幾個熟手叫上,直接打開共享池,搜出五條相關條目:鍍膜厚度控製要點、溫度波動應對方案、老李的裂紋預判法、夾具校準v3版、冷卻閥響應曲線。
他們把這幾條打印出來,貼在操作台前。
調試從上午九點開始。第一次試鍍,膜層出現輕微色差。小林對照條目003裡的溫度補償建議,把二區加熱功率下調5。第二次試鍍,邊緣起霧。小陳想起老李說的“光角判斷法”,懷疑是進料角度偏差,立刻調整傳送帶傾斜度。
第三次,膜層均勻,透光率達標。
劉好仃走進,標簽上寫著“特殊鍍膜調試成功”。小林眼睛發亮:“十八小時,沒燒一片。”
他沒急著誇,而是打開手機,翻出調試全程的記錄:哪一步用了哪條共享內容,誰提了關鍵建議,問題解決耗時多久。他把這些整理成一份簡報,發到管理群,標題隻寫了一句:“這次,我們沒等指令,自己搭了橋。”
晚上七點,創新指數跳到了0.87。電子屏自動刷新了一行字:“連續三天無同類故障複現。”
劉好仃坐在辦公室,翻看今天的提交記錄。除了小林團隊的調試總結,還有三條新條目:阿珍寫的“夜班交接易漏事項cist”,小周補充的“冷卻閥清洗避坑指南”,最底下,是老李第二次提交的內容:“傳送帶偏移前的三種異響特征”,附了三段錄音文件。
他一條條點開,聽到第二段時,門外傳來腳步聲。
抬頭一看,老李站在門口,手裡攥著個舊u盤。
“我錄了幾段現場聲音,”他說,“不太標準,但……應該有用。”
劉好仃接過u盤,插進電腦。第一段是正常運轉的嗡鳴,第二段是軸承輕微打滑的摩擦音,第三段,是一種低頻的、斷續的哢噠聲。
“這是哪來的?”他問。
“c線昨天淩晨三點十七分,”老李低聲說,“聲音不大,但節奏不對。我錄下來了,還沒查出源頭。”
劉好仃把那段哢噠聲拖進音頻軟件,波形圖上,一個微小的、規律的突起反複出現。他放大,再放大。
屏幕上的波峰,像心跳,又像某種機械在暗處輕輕敲擊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