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推開維修角的門,順手把一疊打印紙夾在胳膊底下,另一隻手拎著半杯涼透的茶。櫃子上那張“q3試驗款”標簽還貼著,邊角微微卷起,像是被誰翻看過好幾次。他沒去碰它,徑直走到白板前,用板擦抹掉上回留下的三欄表格,重新寫下四個字:進展跟進。
七天前定下的事,今天該看數了。
阿珍抱著筆記本進來時,小李正蹲在角落翻測試記錄,老張站在門口嚼口香糖,工裝兜裡露出半截遊標卡尺。劉好仃點點頭,打開投影,共享文檔“研發啟動日誌”自動跳了出來,最新一條更新停在昨天下午四點五十八分。
“人都齊了。”他說,“先對表。”
他點開第一天的記錄,逐項核對:易拆結構測試組——老周、小吳;二維碼小組——小王、小陳線上);標準接口預研——阿珍負責數據收集。名字都在,可往下拉,進度卻參差不齊。易拆組上傳了三份測試報告,格式各不相同;二維碼那邊隻有一句“環境搭建完成”;至於標準接口,連第一條數據都沒填。
“咱們不是比誰寫得多。”劉好仃合上筆帽,敲了敲屏幕,“是比誰說得清。今天起,日誌改模板——三欄:做了啥、卡在哪、要什麼。每天五點前交,阿珍統一看一遍,漏填的我親自打電話。”
老張哼了一聲:“又要寫報告?我們可不像你們坐辦公室的,有空敲字。”
“那你口述,我讓阿珍代錄。”劉好仃不動聲色,“但數據得準。不然下周客戶問‘你們測得怎麼樣’,你總不能說‘我覺得還行’吧?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,小李低頭翻自己的本子,忽然抬頭:“其實……我們這周真發現問題了。”
他把測試表推到中間。老周做的“暗痕方案”在模擬運輸震動中開裂率偏高,0.3毫米深度的樣品六成提前裂開,0.2毫米的又掰不動。小吳試了三種手法,結果差不多。
“就像切牛排,”小李苦笑,“切深了爛成渣,切淺了刀打滑。”
劉好仃調出上回白板照片,對照“方案成本測試方式”那張圖,確認手工刻樣已完成。他指著數據說:“說明參數沒找對,不代表路走錯了。這樣,兩條線同時跑——老周繼續調暗痕,從0.25毫米開始,每0.05毫米一組;小吳那邊搭個新樣品台,把‘定向斷裂膜’窄條貼上去,看能不能兼顧成本和手感。”
“雙軌?”小李皺眉,“人手夠嗎?”
“不夠就擠時間。”劉好仃看著老張,“夜班輪休的還能加兩小時嗎?”
老張嘬了嘬牙花子:“老周可以,小吳得看生產排期。不過……”他頓了頓,“老周說,壓痕模具要是能改成可微調的,測試效率能翻倍。”
“那就改。”劉好仃拿起記號筆,在白板角落畫了個簡易結構草圖,“明天找機修借台銑床,做個旋鈕調節裝置。不求多精密,能調就行。”
話音剛落,電腦提示音響起。夜研小組的測試報告傳來了,標題是《二維碼識彆初版測試結果》。小王連上線,攝像頭裡背景還是那間舊實驗室,桌上擺著掃碼槍、舊主機和幾片印著測試碼的護角樣品。
“編碼邏輯沒問題。”小王語速快,“我們試了五百次,係統生成的碼都能正確解析。但掃碼槍識彆率隻有四成,不同牌子的設備反應差彆很大,有的掃三次才成功一次。”
會議室裡有人歎了口氣。
“設備老舊?”阿珍問。
“不全是。”小王搖頭,“主要是輸出格式和硬件協議對不上。就像說普通話的人聽方言,聽得懂詞,聽不懂調。”
劉好仃盯著報告裡的失敗記錄,忽然問:“c廠現在用的是哪個牌子的掃碼槍?”
“恒通t8。”小王答。
“那就先不管彆的。”劉好仃打開客戶群後台,查到c廠近期掃碼記錄,“我們不追求通吃所有設備,先把恒通t8適配好。小王,你們下一輪測試,隻調這個型號的兼容參數。客戶用得上,才算落地。”
小李猶豫了一下:“可這樣不是變窄了嗎?以後彆的廠用不了……”
“先讓人用起來。”劉好仃打斷,“路是一步一步走的。你現在想鋪高速,結果連鄉道都修不通,誰願意上車?”
小李沒再說話,低頭在本子上劃了幾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