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零下20c,壓彎300次,不斷裂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“夜間反光距離:8米。”
“維修一次80元,比換新省220。”
小李指著第三條:“這數字……客戶會不會覺得太具體,像編的?”
劉好仃拿起樣品護角,在桌角輕輕磕了兩下:“你聽這聲,實心的。我們講得越細,越像真的。虛的才不敢說具體數。”
他把單頁翻過來,背麵角落印了一行小字:“所有數據來源: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,深圳廠測試日誌第17版。”
“就怕客戶覺得我們太老實。”小吳嘀咕。
“老實不是弱點。”劉好仃把單頁對折,塞進信封,“是門檻。能跨過去的,才是我們要的人。”
傍晚五點,劉好仃在辦公室翻看客戶分類初稿。小吳推門進來,手裡拿著平板:“剛整理完,三類客戶的行為特征出來了。”
他點開表格:
圍觀型:停留時間短,偏好拍照,提問集中在“能亮多久”“好不好修”;
試用型:願意留聯係方式,關注試用周期和退換政策;
決策型:提問深入,常問“長期穩定性”“供應鏈配合度”“故障率統計”。
劉好仃盯著“決策型”那一欄,忽然問:“昨天那兩個技術代表,有沒有提過他們公司現在的護角供應商?”
“提了。”小吳滑動屏幕,“一家是三年前合作的本地廠,另一家是去年換的廣東品牌,但說‘用著還行,沒特彆滿意’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拿起筆在便簽上寫:“不是沒滿意,是沒遇到非換不可的理由。”
他把便簽貼在電腦邊,打開《客戶響應矩陣》文檔,在“決策型”與“長期穩定性”交叉處加了一行:“提供三個月使用數據跟蹤服務,每周反饋一次磨損情況。”
小吳看著那行字,忽然笑了:“這招狠啊,等於幫人家寫報告。”
“不是狠。”劉好仃關掉文檔,“是省事。技術員要的不是推銷,是能拿回去交差的材料。”
他站起身,把外套搭在肩上:“走,去車間。”
車間測試台前,那個被壓了四十七次的護角還立著。劉好仃把它拿起來,對著燈照了照邊緣的白痕,又輕輕按了按。
它晃了兩下,站住了。
“再壓十次。”他對旁邊的操作員說。
機器啟動,壓板緩緩下降。
第一次,護角彎到底,彈回。
第二次,彎得更深,回得稍慢。
第三次……第七次……第九次……
第十次落下時,劉好仃伸手按住了急停按鈕。
護角還在,沒斷。
他把它取下來,放在台麵上,指尖從彎折處劃過。
“明天展會,講解壓縮到三分鐘。”他抬頭,“問答環節,加五分鐘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