液壓機的嗡鳴聲還在車間回蕩,活塞停在半空,金屬護角靜靜躺在測試台上,邊緣那道兩毫米的凹痕像一道未愈的舊傷。劉好仃沒移開視線,手指在控製麵板上滑動,調出過去三天的衝擊記錄。數據平穩,但不夠——他按下暫停鍵,轉身從工具櫃取出一塊新電路板,焊點還帶著餘溫。
“單次扛得住,不代表它能活下來。”他把板子插進主控箱,“現在,咱們讓它過日子。”
小吳抱著筆記本快步進來,頭發翹著一撮,顯然是剛從圖紙堆裡抬頭。“劉工,我把衝擊曲線重算了,輕撞九次,第十次來個狠的,模擬冷鏈車每天進出庫的節奏。”他指著屏幕,“程序寫好了,就等您點頭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手指在“啟動”鍵上停了兩秒,按了下去。機器重新低吼,活塞開始有節奏地起落——0.8噸,0.8噸,0.8噸……第九次落下後,稍作停頓,隨即猛地加壓至2.5噸。液壓油在管道裡奔湧,像一輛深夜滿載的貨車,喘著粗氣衝上陡坡。
“這才像話。”小吳盯著傳感器反饋,“以前咱們是考它‘能不能畢業’,現在是看它‘能不能熬過上班路’。”
劉好仃沒笑,但眼角鬆了鬆。“畢業一次就行,上班得天天來。”
第一套原型撐到第五天,形變數據仍在安全區間。第二套剛進第七天,位移曲線突然出現異常——受撞後回彈慢了半拍,像跑步時腳底打滑,沒能及時站穩。
“遲滯了。”小吳放大波形圖,“每次撞完,彈簧複位時間比前一次多0.3秒。到第七次,累計延遲超過1.5秒,緩衝機製等於半殘。”
劉好仃把數據調到大屏,放慢十倍速回看測試錄像。金屬鉸鏈在連續壓縮後微微發暗,像被看不見的火烤過。“發熱導致預緊力下降。”他說,“彈簧累了。”
“換材料?”小吳問。
“先不急。”劉好仃拿起扳手,“咱們給它搭個伴。”他拆開鉸鏈外殼,取出原裝彈簧,換上兩根更細的,背對背安裝,“雙人輪班,誰累了另一個頂上。”
小李這時候推門進來,手裡拎著一套快拆卡扣,臉上還掛著汗。“剛在車隊試了第一輪。”他把手機遞過去,視頻裡老張穿著厚棉工裝,手套沾著油泥,伸手去扣護角卡榫。
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畫外音是小李在計時,“卡住了?”
視頻裡老張皺眉,手指一滑,卡扣彈開。“再來。”他抹了把手套,在褲子上蹭了蹭,重新對位。第二次成功扣上,但最後一擰時,指節發僵,沒鎖到底。
“4分17秒,沒完全鎖死。”小李說,“手套太厚,斜麵太滑,一用力就打滑。”
劉好仃接過卡扣,指尖在導引角上劃過。“角度太小,摩擦不夠。”他轉身從工具架取來角磨機,“調大五度,再刻幾道紋。”
小吳探頭:“現在就改?”
“問題擺在眼前,改得越快,記得越牢。”劉好仃戴上護目鏡,砂輪輕觸金屬,火花像夏夜飛舞的螢火蟲。三分鐘後,他吹掉碎屑,遞給小李,“再試。”
第二次測試在廠區臨時搭的模擬車架上進行。老張依舊戴著手套,這次手指一搭上卡扣,明顯順滑了許多。他單手操作,擰、推、卡,動作連貫,計時器停在2分48秒,最後一聲“哢噠”清脆響亮。
“成了?”小吳問。
“鎖死了。”小李翻看視頻回放,確認卡榫完全咬合,“而且是戴著手套,站著完成的。”
劉好仃沒急著說話,而是讓小李把三次測試的錄像並排播放。第一次打滑,第二次勉強,第三次流暢。他指著屏幕:“不是設計不行,是人沒算進去。手套、油汙、冬天手僵——這些不是意外,是常態。”
小吳若有所思:“咱們測鉸鏈,也得測‘人’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機器不會累,但用機器的人會。護角要扛撞擊,也要讓人省力。”
下午三點,三套原型的測試數據陸續彙總。小吳交來結構組的報告,記錄每次衝擊後的形變值;材料組提交了回彈率曲線;小李則整理了五名維修工的操作記錄,包括耗時、失誤次數和主觀反饋。
劉好仃把三份文件攤在會議桌,眉頭微皺。“一個說毫米,一個說百分比,一個說‘感覺還行’。”他拿起筆,“咱們得說同一種話。”
“怎麼統一?”小李問。
“看它什麼時候開始不行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:“性能下降15算臨界點。形變超過1.5毫米?算。回彈慢0.5秒?算。更換超時1分鐘?也算。”他畫了個表格,橫向列三套原型,縱向標出“抗疲勞”“響應性”“易維護”三項指標,每項後麵留出空白,“現在,咱們不誇它多好,隻記它哪天開始變差。”
小吳突然舉手:“第二套原型,雙彈簧結構,今天第8天測試,回彈延遲從1.5秒降到0.7秒,穩定性回升。”
“熱適應了?”小李問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可能是。”劉好仃沒下結論,“繼續測,每天加一次紅外測溫,看溫度和延遲有沒有對應關係。”
小李翻著操作記錄:“快拆件這邊,五個人裡四個能在三分鐘內完成,但有個老師傅說‘新卡扣省力,但手感沒老款實在’。”
“手感?”小吳笑出聲,“這也能算數據?”
“能。”劉好仃記下來,“‘不實在’可能是預緊力反饋不足,下次加個輕微阻尼,讓手指知道‘到位了’。”
四點十七分,複合測試進入第九天。第一套原型累計承受81次衝擊,形變穩定;第二套在雙彈簧加持下,回彈表現回升,但第八天夜間監測顯示鉸鏈局部溫度升高12c,需重點關注;第三套快拆件完成第十次更換測試,平均耗時2分53秒,全部鎖死。
劉好仃站在測試台前,把三套原型並排擺好。第一套結實,但更換仍需工具;第二套響應好,但結構複雜;第三套快,但手感反饋弱。
他拿起記錄本,翻到最新一頁,在“綜合耐受指數”表上打下第一行數據。筆尖停在“備注”欄,他想了想,寫下:“第二套需監控溫升,第三套優化手感反饋。”
小吳站在旁邊,看著表格,突然說:“咱們是不是該做個‘混搭版’?用第二套的鉸鏈,配上第三套的快拆?”
劉好仃沒回答,而是把三套原型重新放回測試架,按下啟動鍵。液壓機再次運轉,活塞緩緩升起,第九次輕壓即將落下。
他盯著屏幕上的實時數據,輕聲說:“讓它再撞一次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