液壓機的活塞緩緩回落,第九次衝擊結束的提示音清脆響起。劉好仃站在測試台前,沒動,也沒說話,隻是伸手按了下控製麵板上的“數據導出”鍵。屏幕跳轉,三套原型的最終記錄開始逐項生成,像一場考試交卷前的最後核對。
小吳抱著筆記本從門口衝進來,頭發還是亂翹著,但這次至少順了兩下。“第九次衝擊完成,所有傳感器數據同步完畢。”他把平板遞過去,“回彈延遲、形變值、溫度曲線,全齊了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接過平板,手指滑動,把三組數據分彆調出。第一套原型的形變穩定在1.3毫米,始終未超閾值;第二套的回彈延遲從初期的1.5秒降到0.6秒,第八天起趨於平穩;第三套快拆件平均更換耗時2分51秒,五次測試全部完成鎖死。
“數據是有了,”小李也到了,手裡拎著一遝打印的維修工操作記錄,“可咱們怎麼說同一件事?結構組說‘毫米’,材料組說‘百分比’,我們這邊寫的是‘老張說這次不打滑了’。”
劉好仃把平板放在會議桌上,拉開椅子坐下。“那就統一說法。”他打開筆記本,翻到一頁寫滿數字的紙,“之前定的規矩還記得吧?性能下降15算臨界點。超過這個數,就是不行。”
小吳眼睛一亮:“所以咱們不看它多好,隻看它有沒有‘開始變差’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“形變超過1.5毫米,不行;回彈慢0.5秒,不行;更換超時1分鐘,也不行。不管哪一組,標準就這一個。”
他走到白板前,畫了個三行三列的表格。橫向是三套原型編號,縱向是“抗疲勞”“響應性”“易維護”三項指標。每格留空,像一張等待打勾的考卷。
“現在,咱們一格一格填。”
第一項是抗疲勞。第一套原型全程形變未超限,打勾。第二套在第七天出現輕微遲滯,但後續恢複,且未突破1.5毫米紅線,經討論後也打勾。第三套因結構偏輕,第五天起形變增速加快,第八天達1.4毫米,雖未超標,但趨勢不穩,暫留空白。
“它沒倒,但一直在喘。”小李說。
“那就不能算穩。”劉好仃在第三套對應格子上畫了個問號,“記下來,觀察項。”
第二項是響應性。第一套結構簡單,回彈穩定但偏硬,延遲始終在0.8秒左右,未超標,打勾。第二套初期延遲高,但後期回落,且第八天起波動小於0.1秒,判定為材料熱適應完成,打勾。第三套因快拆結構影響整體剛性,回彈波動較大,有兩次接近臨界,標記為“邊緣達標”。
“它像是在走鋼絲。”小吳笑,“踩得穩,但沒退路。”
劉好仃沒笑,但筆尖在表格上多停了兩秒。“能走過去,也算本事。先記為‘有條件通過’。”
第三項是易維護。第一套仍需扳手拆卸,平均耗時5分20秒,遠超標準,不通過。第二套結構複雜,維修工反饋“不敢亂動”,更換耗時6分以上,不通過。第三套五次測試均在三分鐘內完成,且全部鎖死,打勾。
“人,算過了。”劉好仃合上筆記本,“機器過不了,人過不了,都不算數。隻有人和機器都過得去,才算真過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。小吳突然抬頭:“那咱們現在是不是可以定型‘混搭版’了?用第二套的鉸鏈,配上第三套的快拆?”
劉好仃沒接話,而是把三套原型從測試架上取下來,一一擺上桌麵。第一套敦實,像老式收音機;第二套精密,像手表機芯;第三套輕巧,像折疊刀。
他伸手,先拿起第一套,翻看底部焊點,再捏了捏邊角,最後輕輕敲了兩下,聽聲辨形。然後是第二套,他拆開側蓋,檢查雙彈簧的預緊狀態,又用手指模擬衝擊,看回彈節奏。最後是第三套,他戴上工作手套,模擬維修工操作,擰、推、卡,動作乾脆。
“混搭,聽起來快。”他放下第三套,看向小吳,“可咱們現在連單科都沒全及格,就想著跳級?”
小吳一愣,撓頭笑了:“也是,得先把作業寫完。”
劉好仃回到白板前,在三項指標的達標欄裡,逐一確認。第一套:抗疲勞√;第二套:響應性√;第三套:易維護√。
他拿起紅筆,在表格最下方寫下:“三項核心指標均通過臨界測試,改進成果有效,可轉入推廣準備。”
會議室裡氣氛一下子鬆了下來。小李掏出手機想拍照,被劉好仃抬手攔住。
“先彆傳。”他說,“‘混搭’的建議我記下了,寫在備注裡,作為下一階段優化方向。但現在,咱們隻做一件事——確認結果。”
他把三份報告重新整理,按順序夾好,封麵寫上“測試結果分析總結·第一版”。然後從抽屜裡取出一個透明文件袋,把所有原始數據、視頻記錄、操作日誌全部歸檔。
“這袋東西,”他拍了拍,“以後誰問咱們這輪改得靠不靠譜,就拿它說話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小吳看著文件袋,突然問:“那咱們算不算成功了?”
劉好仃抬頭,看了他一眼,又看向窗外。陽光正斜斜照進車間,落在測試台上那三套原型上,金屬邊緣泛著微光。
“不算。”他說,“咱們隻是證明了——它能活下來。”
他轉身打開櫃子,取出一塊新護角,是普通款,還沒升級。他把它和三套原型並排擺在一起,高低錯落,像一排站崗的兵。
“以前咱們做護角,是想著它彆壞。”他手指輕輕劃過每一套的表麵,“現在咱們知道,它得扛得住撞,還得讓人換得快,自己也不能累垮。”
小李點頭:“它得是個‘人’能用的東西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把普通款拿起來,掂了掂,“它太老實了,隻知道硬扛。可現實不是這樣,現實是——天天撞,天天用,天天修。”
他把普通款放回櫃子最底層,關上櫃門。
“所以咱們這次改的,不是護角。”他指著白板上的表格,“是咱們看問題的方式。”
小吳笑了:“那以後是不是得叫‘聰明護角’?”
“不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它不聰明,它隻是——知道什麼時候該彎,什麼時候該硬。”
他拿起筆,在白板角落寫下一行小字:“動態響應結構——待驗證。”
然後轉身,把三套達標原型重新裝回測試架。
“再撞一次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