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陳點頭:“這池子,越用越清。”
“不是清不清的問題。”劉好仃看著屏幕,“是彆讓問題在暗處長毛。”
會議繼續推進。
任務拆解開始。小吳負責3d打印三組不同參數的模擬件,一組角度收窄1.5°,一組2°,一組2.5°,對比進槽順滑度;老陳協調設備組,把高頻力值采集儀和聲波傳感器調成雙班運行,確保72小時內完成疲勞模擬測試;劉好仃自己則要寫一份《微乾涉消除技術說明》,作為後續工藝調整的依據。
“兩班倒沒問題。”老陳說,“但儀器連續跑三天,散熱壓力大。”
“加個臨時風扇。”劉好仃說,“我讓小李從倉庫搬台工業扇來,對著機箱吹。再不行,輪流停機降溫,寧可慢點,也不能燒了設備。”
小吳皺眉:“0.3毫米的弧,模具能做出來嗎?量產會不會崩刀?”
“先打樣。”劉好仃說,“能做出一件,就能做出一萬件。咱們不賭工藝上限,隻求把路鋪平。”
他走到樣品架前,拿起一枚深冷後的護角,指尖沿著導斜麵緩緩劃過。那道曾經卡住的邊緣,現在摸起來依舊有些許滯澀,像冬天早晨沒熱起來的車引擎。
“它想進去。”他說,“隻是門縫小了那麼一丁點。”
“所以我們得開門。”小吳接話。
“或者,讓它瘦一點。”老陳笑了。
劉好仃沒笑,但眼神亮著。他知道,這不是一次簡單的修模,而是一次對“快”的重新定義。快不是參數表上的數字,是工人手套裡那根凍僵的手指,還能一推到底的底氣。
會議結束前,計劃表最終定稿。
48小時後:首次評審會,三組結構樣件完成打印與初步測試
72小時後:確定最優參數,移交模具組準備改模
同步進行:裝配引導方案可行性評估,應力釋放槽耐久模擬
劉好仃在文檔末尾簽上名字,時間標注為下午四點十七分。
散會後,他沒回工位,而是去了測試間。高頻攝像機正待機,鏡頭對準裝配台,像一隻睜著的眼睛。他把新樣件放上夾具,手動調整了微距焦距,確保能拍到導斜麵接觸卡槽的瞬間。
“明天開始,咱們要看的不是結果。”他自言自語,“是它怎麼卡住的,又是怎麼掙開的。”
小吳進來送打印參數,聽見這句話,愣了一下。
“老劉,你剛才說……要看它怎麼掙開?”
劉好仃沒回頭,隻把攝像機的錄製模式從“常規”調到了“超頻捕捉”。
“對。”他說,“人會累,機器會冷,但路順了,總能走出去。”
他按下錄製鍵,紅燈亮起。
鏡頭對準護角頂部,一粒灰塵正緩緩滑落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